「『臨時』這問題可以看到政府其實沒有一個長遠的政策目標。」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恒鑌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相關臨時設施是因早年為安置區內的小販,或整理市容而設置,有關當局認為,部分臨時設置當有關攤販的牌照到期,便會收回;惟亦有部分設施因用途合適而一直續用。
「因為是臨時,所有人都不會作投資,整靚佢。經營的檔主亦會覺得是借來的地方,不會有長遠打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做生意,是提心吊膽,亦不能安心地將服務提升更優質。」他希望政府能考慮到長久在上址經營的商販的心態及運作情況,適時檢視現時臨時措施的政策,考慮較長遠的計劃及安排,考慮商販的處境,將臨時的地方可以再進一步發展及優化。
倡更新設施 打造特色打卡點
陳恒鑌提到部分熟食中心或街市為安置有關攤販而建,「(有些臨時設施)如熟食市場幾十年都沒有變動,一些冬菇亭(熟食亭)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他指改動並非要趕走商戶,而是令設施更新,在合適政策扶持下,令有特色的事物發揮得更好,他以大牌檔為例,直指是香港特色,對發展「無處不旅遊」有利,「部分地方已臨時多年,基本上可變成固定的設施,可有更好的發展,希望政府在政策上有較大檢討及推進。」同時他又為多年來取消的部分臨時設施感到可惜,例如部分熟食市場因屬臨時,持牌人去世不續牌,原有的美食便會消失。
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和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指出,過去因城市發展的關係出現臨時的地方,給予政府較大彈性的處理空間,「如果有關地方未有想法去做,不如臨時一下。」他又指如臨時越久便會有永久作用,可順應相關功能改造。他說在中學時期曾光顧海防道臨時熟食市場,感覺食物美味,附近花店各有特色,而上址地理位置良好,他建議政府應多關注及美化,打造成吸引市民、遊客來打卡及品嘗美食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