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假冒電訊商客服 詐取「分手費」
70歲的陳婆婆收到自稱電訊商的客服職員來電,報稱陳婆婆購買了大灣區電話增值服務,月費298元,合約期24個月,合共7152元。陳婆婆表示自己沒有申請相關增值服務,該假冒客服職員表示,若要取消上述服務,需要到在沙田的辦公室處理。
陳婆婆後來收到第二名假冒職員的電話,吩咐她到某銀行總行15樓辦理取消手續,必須要在當天晚上7時前完成,否則將自動過數。正當婆婆感到焦急時,第三名假冒客服來電,勸喻陳婆婆到自動櫃員機辦手續,心急的她便到就近的自動櫃員機,其間透過電話視頻和騙徒連線,在指示下將賬戶所有資金轉移到騙徒的指定戶口,痛失23萬元。
❷ 虛假投資程式 小甜頭釣大魚
一名60歲長者在去年底透過網站「LinkedIn」收到騙徒聯絡,對方自稱是投資專家,之後雙方轉至手機通訊軟件上交流。在騙徒游說下,長者下載一個虛假的投資應用程式,並投資加密貨幣。
該名長者兩度將合共80萬元轉賬至騙徒提供的銀行戶口,用於充值投資賬戶,並成功提取逾30萬元收益。受害人一度相信投資程式屬實並繼續投資,先後轉賬合共約900萬港元至騙徒提供的10多個銀行戶口。不過在事發一段時間後,該名長者就無法從應用程式取回資金,亦聯絡不到騙徒。
❸「股壇高手」騙富婆近千萬
70多歲的張婆婆在一群「股壇高手」誘騙下,加入被「防騙視伏器」定為「高危有伏」的股票投資平台,在同一間銀行分17次入賬到不同戶口,合共875萬元以作投資。兩個月後,騙徒再介紹張婆婆花費近百萬元購買金額更高的股票,婆婆表示無力支付後,即被平台工作人員要求支付「管理費」。最終婆婆因無力支付「管理費」,提出要提取款項,騙徒再索取150萬元「管理費」無果後,便將群組封鎖。
騙徒更布局「騙上騙」,當首個騙局被揭穿,群內網友紛紛扮好人「出謀獻策」,包括找律師協助追討或向財務公司借貸等,炮製下一個騙局,榨盡受害人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