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西九財務困難,政府在2016年將原本剝離西九發展項目的商用土地權益,注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並要求以「建造、營運及移交(BOT)」模式發展,以令西九有「細水長流」的經常收入。為何現時政府會同意西九出售住宅發展項目,放棄原擬安排?
曾任西九管理局董事的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林筱魯分析指出,BOT發展模式原意是項目投入營運後,可為西九帶來穩定收入,但「細水長流」的財務安排無法處理西九目前的資金缺口,「政府本身有財政壓力,西九只能用好現有資源,出售住宅項目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
對於外界擔心新安排會令西九成為地產項目,林筱魯指出,西九本就規劃了170280平方米的住宅樓面,約佔整個西九總樓面20%,新安排只是將出租住宅變成出售住宅,並沒有改變住宅的體量,不認為會影響西九的整體規劃。林筱魯表示,西九計劃兩年後推出項目招標,相信屆時經濟環境會較佳,有助增加賣地收益。他指出,在西九走出目前困境後,特區政府與西九管理局會因應社會最新發展,重新審視西九整體財務政策及用地規劃。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理解西九管理局提出「放寬安排」的需要,希望新安排能解決西九資金流問題。他強調,西九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出售住宅只是其中一項收入來源,希望西九管理局未來能開拓更多收入模式,包括透過吸引更多具國際水平的文化節目落戶、售賣不同文創產品和提供餐飲服務等,讓場地更容易租出,市民更願意在園區消費。
鄭泳舜指出,西九文化區鄰近高鐵站,可發展成吸引更多旅客前往的旅遊景點,推動文化旅遊,建議當局提供更多配套支援。\大公報記者 鄭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