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女士女兒琳琳在疫情網課期間出現偏科問題,英文較差於其他科目。由於沒有辦法承擔補習費用,胡女士擔心女兒日後偏科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以至影響中學文憑試(DSE)考試成績。她直言,一試定終身的考試制度,對沒錢補習弱科的基層家庭來說稍顯殘酷。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陳美齡曾表示,靠DSE來篩選人才容易委屈一些偏科的學生,也讓大學損失人才,考試制度有必要進行改革。
「失敗者」並非真失敗
早前,數學資優生明仔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儘管自己數學成績好,但在DSE面前,還是要花大量時間惡補其他科目,否則很難從DSE「3322」的死框架中脫穎而出。他說,自己認識的一位曾獲得世界數學比賽獎項的師兄被本港前三的大學拒絕錄取,原因為DSE其中一科成績未達要求,「難道在DSE那科拿5**的人,就厲害過全球數學競賽的得獎者?」
擁有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學位的陳美齡,亦是成功將三個兒子送入史丹福大學的「模範家長」。陳美齡表示,無論是哪個地方的學生,都會經歷畢業試和入學試。她說,畢業試旨在檢測你學到多少東西,入學試則旨在篩選人才,有篩選就一定會有「篩入去」同「篩出去」,就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DSE每年都會製造出一些所謂的『失敗者』,但這些孩子其實都不是真的失敗,只是不適合DSE這種考試體制。」她認為,唯有改革DSE,才能給大學輸送多元化的人才,DSE考試制度是時候「加點彈性」改革。例如,若不想入讀八間大學的中六學生可不用考DSE,可直接畢業,或者每間學校自己設立不同的考試。\大公報記者 葉心弦、湯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