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消失的歷史❷/奔波鹿頸山10年 保育14座二戰槍堡

時間:2021-11-02 04:27:52來源:大公报

  圖:黎偉聰教授利用測量專業為軍事遺址做勘探,希望透過保育培育大眾的民族情懷。

  香港山頭遍地軍事遺址,大部分卻欠保育及資料系統記載,土生土長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黎偉聰,十年來走遍荒山野嶺,利用測量專業及大學資源,為百多個被遺忘、面臨拆毀或邁向「自然死」的軍事遺址做勘探測量,記錄準確位置及長闊等數據,留待日後若政府善用古跡文物推廣國情教育及旅遊產業時,便有「用武之地」。

  民間人士有心保育軍事遺址,更希望政府善加利用發展國情教育,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爭取多年興建抗戰紀念館,惜仍未見曙光,最近終獲得海防博物館發展抗戰歷史角:「無歷史就無愛國教育,要保護抗戰歷史遺址,才能培育民族情懷」。\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文) 梁堅(圖)

  「呢個七號大槍堡,我哋相信係指揮官用來做指揮總部,兩個正方形射擊口嘅牆身厚度有一米,其他槍堡無咁厚身,射擊口方向對住南涌村,當年東江縱隊的其中一個總部就是山下的南涌村。」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向七名參觀軍事遺址的港大學生,娓娓道出屹立在鹿頸山頭80年的日軍機槍堡群及觀測台的歷史。

  倡建行山文物徑 拓展古跡遊

  2009年古諮會評級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是日佔時期1941年至1945年,日軍強迫鹿頸一帶村民興建的防禦工事,當時共12個軍事建築物獲評級。十年過去,黎偉聰的港大團隊在鹿頸山頭共發現14座槍堡,規模較古諮會描述的更大,並發現當中七個較大面積的槍堡之間有戰壕連接,其餘七個只容下一名日兵駐守的「衛星槍堡」,用以覆蓋大槍堡的「死角」。黎教授指雖然西貢黃竹洋的日軍槍堡規模較大,但巳被英軍炸毀,鹿頸的日軍槍堡群是現存保留得最完整,「政府可保育整個鹿頸山頭,我哋由路邊行上來都係半個鐘,整條行山文物徑唔係大工程,既可以拓展軍事古跡歷史遊做遊客生意,又可以畀市民透過參觀軍事古跡了解抗日歷史。」

  被雜草枯樹遮蔽的一個個機槍堡,記載着抗日游擊隊奮戰日寇的血史。根據抗日歷史記載及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指出,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政訓室位於南涌村後的山窩老龍田,1943年3月3日,日軍兵分三路從鹿頸、鶴藪、烏蛟騰搜捕,其中兩連日軍士兵與五十多名憲兵進軍南涌村,11名游擊隊成員戰死,四人被捕,史稱「三三事件」,此後日軍強迫村民興建鹿頸機槍堡群,防禦抗日游擊隊突襲。

  「無做保育,點樣從歷史中反省?」

  「1A號槍堡位置好險要,槍口對住沙頭角海,呢個位置可以通去粉嶺、大埔嘅路,山下亦係東江縱隊活躍的南涌村。」黎偉聰指着槍堡內凸出已鐵銹的鈎子向記者說已有80年歷史,用來勾着軍用電話線。黎表示已來過鹿頸槍堡群16次,每次帶學生到遺址做測量、影相及記錄時,都有新遺跡發現,他說七號大槍堡的右手邊有個小井,最初以為是廁所,今年四月他們將水泵出後計算容量,可供150名駐軍飲用一個月,相信是個軍用儲水缸,可見二戰時日軍重視鹿頸防禦:「東江縱隊喺日佔時期係抗日力量,日軍耗用咁多資源在鹿頸起槍堡群防禦縱隊,無理由相關嘅建築文物唔理,軍事遺跡就係歷史教育,自己國家歷史係乜要知,港人的歷史任務,多多少少都要知,無軍事遺跡保育,我哋點樣從歷史中反省?」

  在港大教授產業建設的黎偉聰,其祖父從廣州移居香港落地生根,他說戰時父親回鄉耕田,始終,根在祖國:「我哋華人就係中國人,打仗時香港係點呢,我係教書,無理由唔用自己嘅知識去認識吓自己成長地方嘅歷史!」黎教授十年前,與他的研究團隊走遍香港各大小山頭,發掘軍事遺址,將自己的測量專業做好記錄,黎偉聰的大學團隊將城門碉堡軍事遺跡、黃泥涌峽、魔鬼山等實地測量資料交給政府:「漁護處嘅菠蘿壩中心,就有我哋提供嘅測量圖。」他期望政府做復修保育時用得上這些科學數據,「唔好將寶當係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