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消失的歷史❶/柏架山抗戰遺址荒棄 軍事爐灶亟需保育

時間:2021-10-14 04:26:18來源:大公报

  圖:柏架山上軍事爐灶雜草叢生、被風雨侵蝕,行山客希望政府好好保育。

  香港漫山遍野屹立了千處歷史遺跡,大都被荒棄!行山熱點港島東柏架山上就有四組軍事爐灶,雜草叢生,樹根纏繞,被風雨侵蝕。行山客紛紛慨嘆政府沒有做好保育,冷待香港抗戰歷史。

  前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添強對《大公報》表示,香港是東南亞軍事遺址中最豐富及最多樣性的地方,大量殘留山頭的英軍防禦工事,顯示西方列強早有侵略亞洲的野心。軍事遺址是日軍侵佔香港的鐵證,是國情教育重要素材。「港英政府為咗管治,避提香港最黑暗的歷史,任由歷史痕跡被沖洗掉。戰時香港逾十萬市民遇害,竟然無一個紀念碑?」\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文/圖)

  入秋好行山,記者沿着鰂魚涌柏架山引水道步行約20分鐘,到達林邊屋以南的一片平地上,有兩排用紅磚砌成的爐灶。古物古蹟辦事處豎立的介紹牌已泛黃,仍隱約可見介紹該兩排軍事爐灶建於1941年二次大戰時,政府設立八處疏散區的其中一個公共飯堂。翻看早年報章報道,柏架山太古水塘山坑擬建十處公共飯堂,蓋搭帆布帳幕和紅磚砌爐灶各40個,現時山上僅存四處公共飯堂遺址,當中兩處遊人可達。

  無遮無掩 風雨侵蝕

  兩大排紅磚爐灶經歷了80年風雨,所有灶頭的大圓洞生滿雜草,旁邊的大樹樹根,更把部分爐灶弄爆,令灶頭下陷。到此「打卡」的市民慨嘆「歲月不饒爐」,山友鄧先生希望政府做好保育,保留這些軍事遺址:「雖然呢一帶嘅人比較守規矩,唔會去破壞,但無遮無掩,日子耐了,風雨侵蝕」。他認為軍事爐灶是香港歷史一部分,應該要保育。過去曾有人在爐灶種植花卉,經傳媒報道後,漁護處已派人清除。

  有爸爸帶着年幼子女行山,邊行邊講爐灶的歷史。這位爸爸對記者說,實地看戰時文物去理解歷史,比單從書本上學習更具體及深刻。

  當日一名港大生帶着台灣友人首次來參觀,由台灣來港五年的蔡小姐說,「香港咁靚,有咁豐富嘅歷史,只有個牌介紹唔吸引,應該有人喺度同登山者講解,我見唔少外國人經過都望下」。她認為政府應辦歷史導賞團,內容應連同柏架山上其他豐富的軍事遺跡,包括多個日軍山洞等。

  「英國人注重歷史,英國有好多紀念碑,但點解香港嘅二戰歷史資料留存得咁少?二戰佢(港英政府)係失敗,守得十幾日便投降,令香港墮進最黑暗時期,咁唔光彩嘅三年零八個月,港英政府為了管治香港,刻意淡化。」高添強憤憤不平地說,「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竟然無一個紀念碑,去紀念數以十萬計遇害的市民。港英政府為咗管治,避開談香港史,唔想提到19世紀西方列強侵略中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日佔淪陷呢段不光彩、香港最黑暗歷史,任由歲月沖洗遺痕。而家應該重新審視呢啲睇得到、摸得到嘅歷史遺址,了解背後中國被侵略嘅故事。」

  淪陷歲月 日日執屍

  高添強是香港首位研究香港軍事遺跡的學者,他指出日佔前,居港的英國人高高在上,流行一句名言「white man's burden」(殖民地是白人負擔),「即係話我哋(英國人)來教化亞洲人同非洲人。19、20世紀香港好多政策歧視華人,日佔之後,英軍、英國戰俘好似羊群咁,被趕入赤柱營,於是戰後,喺華人眼裏,英國人唔再係高人一等。」

  日佔前香港人口有160萬人,二戰後只剩60萬人,高添強在90年代親身訪問多名二戰生還者,又翻查政府的生死冊資料,估計當年在香港淪陷時無辜喪生或餓死的平民百姓超過十萬人,「我嘅至親都死喺日軍手中!」1994年,他的著作《香港今昔》,刊載一篇1945年報章報道──「加強執拾遺屍工作,積極收容街頭病者」,報道指執屍由兩日一次改為一日一次,並加強運屍車行走次數,可見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不少人橫屍街頭。

  高添強認為,政府應為香港淪陷時期數以十萬計遇害的市民立碑紀念,讓後人銘記這段香港最黑暗的歷史。「新加坡Raffle's Place(萊佛士坊)便有紀念碑,悼念命喪日軍刀下的平民」。

  他批評列入法定古蹟的中環遮打道豎立的和平紀念碑,全無香港歷史價值,「1923年立碑紀念幾十個由香港返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英國人,同香港歷史有咩關係?二戰之後,為咗紀念英國軍人,搭單再加名落個碑,但香港竟然無一個紀念碑,紀念遇害嘅香港平民!」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