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灣區.機遇多/港青三人組 灣區種出未來

時間:2021-04-22 04:24:07來源:大公報

  圖:梁立鋒、譚慧敏和羅偉特三個港青,經過五年的艱苦耕耘,農產品終於在今年初推出市場,大受歡迎。

  三位「90後」港青,畢業後到廣東江門種菜,將「魚菜共生」與「氣霧栽培」技術結合,努力耕耘五年,經歷多番挫折,農產品終於在今年初推出市場。優質高檔菜口感極佳,售價比同類蔬菜貴兩倍,依然十分搶手。港青三人組,勇闖大灣區,踏出創業成功第一步!

  三人自言是大灣區建設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現時農場月產60噸菜,明年目標產量預計大升12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蔬菜可以供港,讓香港人也可以品嘗!」\大公報記者 馮錫雄、林靜文

  2016年,羅偉特、譚慧敏和梁立鋒三個「90後」港青,拿着一萬港元走去江門市,組建「魚菜共生創業團隊」,以高科技種菜,決心做「智慧農夫」。2018年9月,《大公報》曾跟他們做過專訪,暢談創業前期經歷。兩年半後的今日,記者收到消息他們的農產品大賣,於是再找他們,細談他們的灣區創業路。

  這個兩男一女創業組合,分別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樹仁大學,所修的專業與農業無關。畢業後,他們選擇到江門,因為深信有機耕作大有可為,在內地務農開發成本低,「我們在大灣區找了很多農業園區,最終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給我們支持,免費提供200平方的溫室大棚。」三個「智慧農夫」各司其職,梁立鋒主力生產和管理,羅偉特負責農地發展,譚慧敏擅長銷售,接觸客戶。

  吹塌了溫室,吹不倒堅持

  「收成不是今日、明日,或者一兩個月的事,因為一份堅持,我們就做足五年!」羅偉特回想創業初期,人生路不熟,曾為覓農地煩惱奔波,後來溫室建成了,又被颱風「天鴿」吹倒,一夜間失去所有。

  抵禦抗颱風的情景,恍如港產電影《歲月神偷》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不同的是,片中只靠主角一家人力撐,他們得到當地同胞幫忙,協助重建溫室,但難關一個接一個,之後他們又遇到另一難題。

  梁立鋒說,栽種的技術參考自外國,但如何配合廣東省的氣候、中國的蔬菜品種、乃至肥料和技術的分量調配,才最令人頭痛,「肥料太多,菜會凋謝,一次失敗,可能就要再等十幾日。

  創業路不平,挫折當經驗

  「試過絕望!試過斷電、爆水管,魚全部反肚,但我們沒有放棄,相信這件事(種菜)是對的,然後又會想,今日遇到這些問題,只是小規模,當汲取教訓和經驗,總好過大規模生產時才遇到,損失只會更多。」梁立鋒感嘆說,創業路不平坦。

  憑着港人打不死的精神,他們繼續努力耕耘,生產的蔬菜質和量愈來愈好。羅偉特稱,現時每月生產60噸菜,包括菜心、小白菜、生菜等,都是廣東人較常吃的菜蔬,產品走高檔路線,賣給批發商後,再供應內地菜市場、酒店和超市,賣價是同類蔬菜的三倍,仍然有價有市。

  羅偉特又細談未來大計,目標一年之後,年產量增加至800噸,即目前的13倍,現時他們的農地和溫室,約20畝,但已準備逐步擴展至400畝,相等於30個香港大球場的面積,「希望我們的新鮮蔬菜,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供應香港,讓香港人都可以品嘗!」

  五年時間、兩個大型魚菜共生生產基地、三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四項國家發明專利、20多名當地村民參與、5100多組項目採集數據,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系統。他們種出來的蔬菜口感、味道與普通蔬菜相比,在「盲測」中的選擇率為95%,可謂經得起「考驗」。

  在梁立鋒眼中,江門農業基礎好,人力資源足;香港土地資源短缺,但融資渠道通暢,經營模式現代化。他們自言是大灣區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扎根在大灣區。」他們又鼓勵港澳青年,要敢想,不要怕被質疑、被嘲笑,只要認為有價值和發展空間的事情,就要堅持做,把一切不可能都變成有可能。

  本港多個學校團體共4300名青少年,先後慕名到農場參觀。多年來團隊還獲得各種獎項。三個港產「智慧農夫」,在大灣區不但種出好蔬菜,也種出了名堂,種出了希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