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以工友為念傳承歷史 艱辛的足跡

時間:2020-11-29 04:23:43來源:大公報

  圖:1947年香港電車存愛會戲壹組全體組員

  回顧四間工會的百年史,既是資料整理,也是反思過去,從而傳承開新。

  除了百年展覽,電車工會及物流業工會是當中兩家有為百年史出版專書的工會。電車工會出版了《競進存愛 電車情懷──香港電車職工會百年史整理》及普及版的《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而物流從業員工會就出版了《物流從業員工會一百年1920-2020》。上述2020年出版的三本讀物,為上世紀香港的殖民統治時期稍為填補了一點點的空白,是為香港歷史一個細部──工人階級──留下歷史紀錄。書與展覽,令抽象的過去化成實物跟市民見面,讓更廣泛的大眾知悉它們的存在,這就是「傳承」。\撰文:林錦儀、余非

   2020年10月20日開始,四家工會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為期一星期的百年展。出版書籍也好,辦展覽也好,如果不是一眾幕後英雄、有心人想盡辦法把材料整理出版,以及舉辦公開展覽,則保存得再好,這些歷史印記也只被封存於舊紙皮箱內,或只存在於部分人的記憶之中,沒有被接觸和閱讀的機會。歷史材料沒能「流通」,「有」也等於「無」。整理,並讓它走入市民大眾的視野,是傳承的第一步。

  美麗的好人好事

  因為《物流從業員工會一百年1920-2020》之出版,讓物流業及從業工友過往的歷史被裝載在書本之內,讓人具體地可以翻閱、感受歷史足跡;結果意料之外,該書感動了香港物聯網商會,給物流工會送去了幾箱抗疫物資。物資事小,心意卻厚重。電車工會的《競進存愛 電車情懷──香港電車職工會百年史整理》和《百年來電車工人生活故事》也得到其他工會幾十本地集體訂購以示支持,是工友支持工友,哪怕彼此不同行業。而工會的前輩家屬,都為當年材料可以在書內被整理、被排版呈現而大感欣慰。也有前輩家屬甚至於翻看書本後才知道原來留下來的歷史材料是這個分量。

  相比電車工會豐富的歷史文字材料,物流從業員工會的情況就令人扼腕,因為保存下來的材料在港英時期被抄家,令大部分重要材料都流失了。

  (一)做出成績 歷百年而不衰

  透過歷史回顧,讓人更加體會,工會的力量來自群眾,「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去」。工會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跌入低谷後能否反彈,取決於是否站穩工人的立場,是否能在行業的專業角度下為工人謀求利益。前文(系列一)提到的小輪業職工會就是個最佳例子。立意整理電車工會史的何志堅,以及有份籌劃出版上述物流工會百年史,乃至籌備展覽的主力之一林錦儀,都從總結歷史歸納出一些運作範式。工會如果辦得「成功」、能做出一定成績,都具備這特徵—從專業出發,為工友有理有據地爭取合理權益。秉持這種態度的工會,都可以歷百年而不衰。

  《競進存愛 電車情懷──香港電車職工會百年史整理》內的羅素街血案和莊式除人,是工會跟資方鬥爭方式的最佳例子;過程中「有理有節」與「硬淨地鬥爭」並存,有謀有勇。當年有謀之外必須有勇,因為那是上世紀港英時期的故事。電車公司於1980年代由英資轉華資手上,勞資雙方討價還價的方式也隨歷史發展而有所不同。

  (二)細水長流 不是「博出鏡」

  檢視歷史是鏡照當下。有份促成展覽的其中一位「工聯人」林錦儀認為資料文獻的表達,令工會的性質更為立體,內涵更豐富。

  隔行如隔山,行業工作內容再手板眼見功夫、技術要求再低的工種,都會有它的行業特徵。行業特徵下的工人權益,要業內從業員才知道。簡單如物流運輸,基層工人要用怎麼樣的姿勢去起卸貨物才不會令自己有職業病,要長期從事該行業的人才知道。又以電車為例,原來司機可以吃上一口熱飯,飯後上個廁所也並非必然;大眾想當然的權益,要業內工友才知道並非必然,要爭取才有。業內工人權益上的細節,大多不是有強烈矛盾衝突的情節,用今天傳媒的字眼,是一點也不「Juicy」(多汁)、不吸引眼球。這些權益細節,要累積到例如有人因而得病,甚至得病個案累積到一個數量,才會成為社會議題,從而有新聞報道,有議員跟進。

  及早發現工友權益細節

  林錦儀認為,有凝聚力的工會,其運作的範式是及早發現權益細節,及早檢視影響──她把這種「及早發現」的敏銳形容為是「先發性」。因其先發,於是可以在未有太多工友受損害之前及時提醒大家要多加注意。另一方面,也可及時主動將問題向資方反映,並向資方爭取改善。如涉及的範圍廣泛、情況複雜,更可向特區政府反映及要求跟進改善。面對「先發性」性質的事件,辦起來相對有利,因為可以在時間上布置得更細緻些,處理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面對勞資矛盾,會累積經驗和有延續性的做事方式,與目的是「博出鏡」的那種介入跟進不是同一回事。「先發性」讓處理手法可以有更多選擇。

  (三)更深層原則──關懷工人

  回顧歷史,今昔對照,專業與真心關愛,是工會靈魂之所在──林錦儀認為這大前提百年不變。幾十年前,工會在港英的高壓殖民統治下,有屬於那個時代為勞工權益奮鬥的方式;而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她認為「站在工人利益」是基礎,而更深一層的原則是關懷工人,並珍惜整個行業、珍惜工友的飯碗。在百年史的當下面對未來經濟大環境特別變化莫測的後疫情階段,如何共同協作,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考慮。畢竟,行業在、飯碗就在。時代不同,爭取的東西及手法也應因時而變。總之,保就業,抗失業,維護工人合理權益,是不易的思想核心。

  在抗疫期間,各行各業都面對極其困難的處境,物流業也一樣,但看到當中有些公司都是良心僱主,對僱員發放一些抗疫津貼,令人感到疫病無情人有情。當然,也會看到一些公司的做法很不理想,面對負面個案,工會便責無旁貸以合法及合理的態度為工友維護權益。對比之下,社會上有些議員及傳媒操作這些勞資個案時,不會像行業工會般愛惜整個行業,很多時甚至「為出鏡」而做;結果一切會適得其反,甚至有時會落得一個令人憤慨的雙輸局面。

  (四)行業環境健康 工人飯碗有保障

  工會是一個專業平台,可以在上面收集工友的訊息,並從而交流及分享專業經驗,讓工友在行業專業下被照顧關愛。工會是個將行業經驗總結、歸納及散播的機制。工會熟悉行業,在處理勞資問題或進行談判時,會以保護整個行業環境為考慮,不把行業生態搞爛,不去玉石俱焚。畢竟,整體行業環境健康,工友的飯碗才最有保障。雙贏,無非是以工友為念。工會清楚知道,生存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有理有節的溝通很重要,非迫不得已不會出「絕招」。

  結 語

  追昔撫今,在傳承下開新,由追念根本以思考未來,也許會令未來的發展更扎實,也更有底氣。

  今天的香港,媒體發展網上網下俱全,十分蓬勃;而社會治理行代議政治,有議員願意處理新聞個案。

  有人也許會認為,工會的職能已被取代。是耶非耶,百年回首,本文是一次反思。如果工會工作做得專業,做得真心,行業工會的功能,很難被取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