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疫下精神健康系列1\疫境抑鬱患者盼走出陰影

時間:2020-08-07 04:23:29來源:大公報

  圖:疫情令抑鬱症患者增加,百分之十五有自殺傾向,精神科醫生直言問題不容忽視

  編者按

  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和焦慮令人不知所措,每日高度戒備使人身心俱疲,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更令人感到孤獨,倍感壓力和焦慮……新冠肺炎陰霾下,市民日常生活及社交大受影響,甚至影響精神健康。《大公報》綜合疫情下市民常見的多種精神健康困擾,並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逐一講解,希望有助大家獲取更多正確資訊,以健康方式應對情緒壓力。

  新冠肺炎持續肆虐超過半年,不少市民出現抗疫疲勞,情緒持續低落,可能引發情緒病。有人疑因失業終日留家,無人可傾訴,感覺已患上抑鬱症;有人需接受強制隔離,惟生活刻板,每天由早到晚只能望着房中四面牆,感覺被社會遺棄,頓萌自殺念頭。精神科醫生表示,疫情持續,社會潛在情緒病個案勢必增加,包括有自殺風險的抑鬱症個案,必須小心處理,並促請有關人士盡早求醫。\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文/圖)

  阿玲:冇工開 淨係食同瞓

  「我一個人住在深水埗一間不足100呎劏房,疫情二月開始嚴重之後,我已經冇乜工開,日日留喺劏房,唔敢出街,我覺得好似同外面世界隔絕一樣,情緒好低落,做乜都唔起勁。」30多歲從事接待工作的阿玲向大公報記者說。

  她自稱朋友不多,甚少與人傾吐心事,疫情下,她沒了收入,只靠積蓄過活,經濟逐漸捉襟見肘。由於懼怕感染新冠肺炎,她長期不敢離開劏房,「我最長有個幾月無離開過間劏房,日日食杯麵同餅乾度日。」大公報記者採訪當天,見到她居住的劏房內,堆放大量乾糧等食物。

  「我無動機離開劏房,即使想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但應該去邊?完全無方向。」她坦言,疫情下感覺已對「做人」失了方向,就連「做人」意義也模糊,「(疫情下)又唔見得人,又無地方坐,我覺得做乜都要有目的,但而家乜都無目的、無意義咁。除咗食同瞓,諗唔到仲有乜嘢可做。」

阿傑:疫情仲有幾耐先完?

  阿傑是被強制隔離人士之一,他早前由外地返抵香港,獨自入住九龍區一間酒店房間,回憶14天不能離開房間的日子,他坦言非常難過,「日日由朝到晚,只係屈喺間酒店房入面,我覺得好辛苦,好無意義。一方面感覺好似與世隔絕,另方面腦海不斷浮現負面情緒,例如點解會變成咁?究竟生存仲有乜意義等之類。」

  每當感到負面情緒來襲,他便嘗試回憶過去的開心事情,例如旅行,避免自己被負面情緒支配,但坦言並非每次奏效,有更多情況是他萌生自殺念頭,「我覺得好寂寞、好無意義,點解日日對住四面牆。即使14日過咗,出返去,疫情仍然存在,究竟仲有幾耐疫情先完?」無數的「未知」,令阿傑感到不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