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海洋污染減慢 港珊瑚健康覆蓋廣

時間:2019-12-08 04:23:50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訊】記者馮錫雄報道:不少海洋生物依賴珊瑚礁為生,漁護署公布年度普查結果,本港的珊瑚生長健康穩定,顏色深,指數達到3.96,超過一般平均值,覆蓋範圍由一成至近八成三不等,橋咀洲北的覆蓋範圍最大,附近常見逾20款海洋生物品種,例如眉魚、石斑、海膽、海參等。有魚類專家分析,原因跟海洋污染程度減慢有關。

  普查由六月展開,為期四個月,88支義務潛水隊、超過900名潛水隊員參與,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合共33個地點。

  結果顯示,各地點的珊瑚覆蓋範圍由一成至近八成三不等,15個地點錄得超過五成,五個位於海岸公園,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是橋咀洲北海域。

  海洋生物數目眾多

  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結果顯示,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3.96,遠超過一般平均值(3),與去年相若,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雖然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但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同時要記錄20個海洋生物指標品種,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品種的數目眾多,包括:眉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不少是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內錄得。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指出,影響珊瑚生長的元素來自化學、生物和物理三方面,化學即海水污染,生物則是由污染物滋生的寄生蟲和真菌,物理則是潛水弄損或捕魚時留下的拖網。而渠務署致力改善水質,將污水過濾後才排出大海,此舉有助減緩海洋污染。

  他又指出,是次普查只涵蓋香港東部水域,西部水域受珠江口流入的污染物影響,珊瑚數目遠不及東面。隨着香港人口增長,污染是必然,普查結果只反映海洋環境惡化的減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