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灣區醫療優勢互補 共創雙贏

時間:2019-06-25 03:12:40來源:大公報

  圖:行醫多年的郭坤豪曾兩登「健康快車」,為內地白內障病人做手術/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粵港兩地的醫學交流是雙向的。」眼科專科醫生郭坤豪服務醫院管理局及兩所本地大學逾12年,現於養和醫院擔任眼科名譽顧問醫生,熟悉公私營醫療體系,並曾多次赴內地參與治療白內障公益項目及進行醫學交流。郭醫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結合各地的醫療優勢,應對灣區內的人口老化問題,內地有兩大方向需考慮,一是醫療制度,二是人才培訓;香港的醫學研究則需考慮運用灣區內的科研資金及人才,兩地互補,才能推動整個灣區醫療健康發展。/大公報記者 楊州

  擁有三個醫學博士學位的眼科醫生郭坤豪,除了診治病人,還喜歡做研究。他說:「好多研究是推動香港向前走的因素。」有助提升醫生的能力和視野,若研究結果具一定水準,於國際期刊發表,為眼科作出貢獻,間接也幫助更多病人。

  「交流似播種子,慢慢萌芽」

  郭醫生不時到內地交流,上世紀90年代已參與「健康快車」,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做手術。他認為,「讓患者恢復視力,重拾新的人生,不僅患者及家人受惠,同時亦可培訓當地醫生」。他曾到昆明紅十字會、瀋陽何氏眼科醫院交流視網膜及黃斑點病手術,主張交流愈多愈好,「交流好似播一顆種子,種子慢慢萌芽」。在瀋陽演講及做眼科手術時,經奧比斯飛機醫院協助,內地用微信等方式全國直播。近幾年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眼科周年大會,他也有出席交流。

  「灣區合作,關鍵在於磨合」

  經過多年來的交流與觀察,郭坤豪直言,內地醫院的培訓制度有待優化。他舉例,曾有內地學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眼科碩士畢業後,回到深圳的醫院工作,九年來卻連一次獨立處理白內障手術的機會也沒有。醫院的院長說,院內有逾百名眼科醫生,僅四人可主力做白內障手術。

  郭坤豪稱,內地專科培訓沒有系統性課程,培訓醫生視乎個別醫院的發展需要,反觀香港就有專科培訓的制度及經驗,可供內地同業參考。

  他說,香港大學已於深圳設立醫院,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是在專科培訓上發揮貢獻。若有政策配合,大灣區可「先行先試」專科培訓,以完善內地醫療制度,例如制定培訓眼科醫生的年限,每學年應學什麼,培訓期間要完成多少宗手術等,有課程規劃,才能保證醫生質量。

  「做手術、做研究都是灣區醫療合作,關鍵是兩地如何磨合。」郭坤豪稱,做研究的關鍵在於人才與資金,內地科研投入佔GDP比重高於2%,而香港科研開支佔本地GDP約1%,可見內地在科研資金上做得比香港大,灣區可將資金「過河」,讓更多科研人員申請資金。

  「做研究要好,要快人一步」

  「做研究要好、要快,尤其是大型的研究,因為是跟全世界競爭,要快人一步。」郭醫生舉例,近視在亞洲十分普遍,屬眼科重要研究課題,中大一位眼科專家主力研究近視多年,但科研資金不足,影響進度;另一邊廂,來自新加坡的競爭短手卻於很短時間內獲當地政府撥予二億元,「單靠本地同事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資金問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