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菇九毒一啖攞命

時間:2018-07-15 03:16:22來源:

  路邊的野菇可以採?港人愛行山,常常會見到樹上生野菇,勿以為色彩鮮艷的野菇才有毒,白色就可以吃,小心暗藏殺機!今年頭幾個月,本港錄得兩宗食野菇中毒個案,四名中毒者中一人身亡,是十年來再有人食野菇中毒致死。香港中毒諮詢中心警告,誤食毒菇,輕則腸胃炎,重則肝腎衰竭致死,隨處摘野菇,猶如「賭博」,絕不應嘗試。植物學者稱:「白色菇並非無毒,有色菇亦不一定有毒。」學者提醒,不要憑顏色、形狀、氣味來辨別毒菇,錦囊只有一個:不要摘!有菇菌專家表示,在菇菌世界中,九成對人是有毒不可食,而部分毒菇只進食少量也足以致命。/大公報記者 楊 州

  野菇不只在山野郊外生長,每年五至八月,野菇生長高峰期,在街上、公園也隨時見到白野菇,天氣極度潮濕的年份,更曾有市區行走的電車上,在木窗長出野菇。

  香港中毒諮詢中心副顧問醫生陳志強表示,野菇一般於雨水多的季節生長,通常長在郊野公園、花叢的枯木、枯葉之處。野菇大多不可進食,胡亂摘食,隨時中毒,他曾接觸的食野菇中毒個案,經詢問中毒者後,歸納出誤摘誤食的三大原因:不知野菇有毒;郊遊行山,一時興起摘菇煮食;亦有新來港人士曾在家鄉進食白色野菇而無恙,來港後「照辦煮碗」。

  高溫烹煮不能除毒

  今年三月初,一名中年男子在大埔行山時摘野菇,但原來那是野菇界內、全世界最毒的「毒鵝膏菌」,他食了六、七隻,約10小時後腹痛、嘔吐及腹瀉,翌日肝功能損傷,數日後離世。

  陳志強稱,誤食毒鵝膏菌的後果十分嚴重,初期無任何病徵,六小時後嚴重腹瀉,24小時左右肝功能損傷,其後肝衰竭,換肝才能續命。大公報記者翻查資料,本港由2008年至今共有十宗毒鵝膏菌中毒個案,當中二人須換肝,二人中毒死亡。

  「綠褶菇」是本港最常見的毒菇,陳志強稱,這種菇的中毒程度較輕,半小時至兩小時出現腹痛、嘔吐及腹瀉等病徵,若能及時到急症室治療,可望康復出院。

  坊間誤以為高溫烹煮可以消除毒菇的毒性,但陳志強指出,綠褶菇的毒素不能透過烹煮消除。野菇種類繁多,醫生也不能單憑肉眼分辨哪類菇有毒,加上毒菇與食用菇的外形類似,市民若誤食毒菇,應將剩餘的毒菇樣本帶同求醫,方便鑒定菇類,及早診斷。

  不能單憑外觀分辨

  衛生署數字顯示,近五年錄得13宗食野菇中毒個案。菇菌專家、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稱,本港位於亞熱帶,菇菌種類多樣性,綠褶菇是最常見、最多人誤食的毒菇,遠看外貌白色,與日常食用的白菇類似,但她強調「白色菇並非無毒,有色菇亦不一定有毒」,而近看菇蓋是啡色,「分辨毒菇,我也要看孢子組織(判斷),不是單憑外觀」,她再三提醒市民最好不要亂摘。

  趙紹惠稱,本港本地首宗食野菇致鵝膏菌中毒個案,是一名男教師到郊野公園摘木耳,無意間一併摘下附近的白色小野菇,他與妻子進食後中毒,導致急性肝衰竭,經檢查毒菇樣本,證實是鵝膏菌,男教師服藥解毒,妻子換肝續命。她稱,即使摘了不含毒性的野菇,也不要進食,因為香港街道有各種污染物,野菇會黏住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食後亦會出現不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