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傳媒學子採訪台兒莊古城旅遊集團市場營銷部副主管時培京。右圖:7月12日,參加「2025年范長江香港傳媒學子山東行」的魯港兩地學子走進台兒莊古城台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在彈孔牆前緬懷歷史\大公報記者胡卧龍攝
7月12日,參加「2025年范長江香港傳媒學子山東行」的魯港兩地學子走進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山東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參觀,講解員為傳媒學子們講述了守軍將士殊死抵抗的壯烈場景。在台兒莊戰役戰地記者館,學子們閱讀展陳史料了解到,當時有數以百計的中外記者深入火線,在槍林彈雨中採寫,以筆為槍,謳歌英雄,揭露暴行,為鼓舞士氣、爭取國際聲援、記錄歷史真相,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正是這群「特殊戰士」中的傑出代表。學子們紛紛表示,將傳承「以筆為槍」的精神,肩負起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大公報實習記者 王印威、馮一笑、曹逸琳
1938年3月到4月間,侵華日寇意圖由山東分兩路進攻徐州,桂系將領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與時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的白崇禧合作指揮國民革命軍,將兩路日寇阻擊在台兒莊。1938年3月16日,台兒莊戰役正式打響,中國軍隊十個師約10萬人,對戰日本裝備精良的兩個師團3萬餘人。雖人數佔優,但中國軍隊在機械化裝備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雙方實力仍有較大差距。參戰的中國士兵曾回憶,每消滅一輛日寇坦克,要付出30到50人傷亡的代價。
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為傳媒學子們講述了守軍將士殊死抵抗的壯烈場景。面對日寇飛機、重炮乃至慘無人道的生化武器,裝備簡陋的中國官兵,特別是英勇的大刀隊,以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誰能忍最後一秒誰就能成功」這句戰場箴言也成為中華民族堅韌精神的寫照。
范長江深入前線 揭露日寇暴行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子踏上模擬橫跨運河的浮橋,回溯87年前那場氣壯山河的烽火戰役。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嚴鈺儀表示:「我覺得很沉重很難受,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很難想像有戰爭到來的時候會怎樣。可能我都不會像那群先烈戰士般義無反顧奔赴前線,可他們就為了家國而奮身前進。」
台兒莊戰役研究會副會長鄭學富強調,國共兩黨在台兒莊戰役等行動中的精誠合作,是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戰前台兒莊運河兩岸的繁榮景象,與戰後滿目瘡痍的對比,深刻揭示了日寇侵略戰爭的罪惡。
此行最獨特的環節,是參觀台兒莊戰役戰地記者館。展陳史料顯示,當時數以百計的中外記者雲集台兒莊。他們深入火線,在槍林彈雨中採寫,以筆為槍,謳歌英雄,揭露暴行,為鼓舞士氣、爭取國際聲援、記錄歷史真相,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正是這群「特殊戰士」中的傑出代表,他不僅深入前線,深入報道了台兒莊戰役,更積極投身抗戰實踐。
魯港傳媒學子在此次參訪中,不僅深刻感知了民族抗戰的艱苦卓絕與偉大勝利,更從范長江等前輩身上,領悟到新聞工作者心懷家國、記錄時代、服務人民的初心與使命。他們表示,將傳承「以筆為槍」的精神,肩負起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
抗戰將領後人捐贈逾1550件文物
據孔令欣館長回憶,在文物徵集方面,孫連仲將軍的小兒子孫鵬萬和長孫孫大強從台灣和美國,分別把孫連仲將軍1550多件珍貴的文物史料捐贈給了台兒莊大戰紀念館,這些文物史料彌足珍貴,對研究抗戰有很重要的價值。
據介紹,在今年8月底9月初,紀念館將在美國舊金山與美國海外抗戰紀念館、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博物館、卡特中心等聯合舉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系列活動,講好台兒莊大戰和中國東方主戰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