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次課程?抱歉,那只是個傳說。作為教培機構突然閉店,心照不宣的撈錢「秘訣」,越滾越大的課包像吸血螞蝗一樣扎進家長們的錢袋,將真金白銀換成冰冷的課時數字。離職員工的爆料,更揭出無良商家薅羊毛的卑劣:「螞蚱再小也是肉,一個都不能放過。」更有「閉店蛀蟲」無孔不鑽,專挑負債纍纍的機構,為其提供「關門大吉」的定製服務,牟取暴利。
近年來,教培機構跑路,幾乎成了高概率事件。它們或在故意圈錢後跑路,或在盲目擴張後無力維持,不是聘請「職業閉店人」介入操作,就是拙劣模仿「職業閉店人」手法,逃避責任。這些行為不僅導致萬千家庭的經濟損失,更在民眾心中留下「疤痕」,影響消費信心恢復。
更令人憂慮的是,法律漏洞和執行困境竟成了這些人貪婪的「保護傘」:新法定代表人資質審查形同虛設、預付費第三方賬戶有名無實、公司「有限」責任的法律規定反成其「逃避」責任的空子、跨地域執法困難……如果閉店不了了之成為常態的話,長此以往,法治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基本遵循將受到侵蝕。面對亂象叢生的教培行業,政府必須亮出鮮明的態度,祭出法律的利劍。強化法定代表人變更審查,填滿法律漏洞,嚴懲拒用第三方賬戶者,曝光失信黑名單,用大數據拉起安全大網,徹底斬斷「課包陷阱」,讓望子成龍、滿懷期望的家長們不再成為「閉店狂飆」下的無辜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