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華媒代表們近距離觀察越王井。\大公報記者李紫妍攝
【大公報訊】記者李紫妍、田欣妍河源報道: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2024廣東高質量發展採風團11月30日上午走進客家古邑河源市,在保存有廣東省最完好的多個客家古民居的東源縣仙坑村,深入百年圍屋八角樓和四角樓,探尋傳承千年的純正客家文化,在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龍川縣佗城古鎮,拜越王廟聽趙佗定嶺南的澎湃歷史,觀越王井蕩漾千年的古井之波。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當地人千百年來的傳承發展,讓五湖四海而來的華媒代表們頻頻感慨:這些客家建築是對客家人民的審美和情感的生動展現,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世代承繼。「古蹟不在大小,在於對文化的一脈傳承。」
雕樑畫棟、石砌古牆、深深鐫刻的《客家公約》、層層遞進又交叉相通的巧妙院落結構……參訪過程中,《歐洲僑報》副總編姚軼華一直用鏡頭捕捉着仙坑村的種種文化細節,她表示:「這些民居建築生動展現了客家人民的審美和情感追求,《客家公約》裏面提到『尊祖敬孝 明理修身』等文化,都是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學習的。」
接着,華媒代表們來到龍川縣的千年古鎮佗城鎮,尋嶺南文化之源。這裏至今仍保存秦時的越王井、明清時期的越王廟和廣東省唯一遺存的古代科舉考棚等120多處文物古蹟。《南亞在線》社長朱同景表示,當地客家的宗祠文化最讓他印象深刻,在其中他看到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