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聘港專家 培育內地改革開放人才

時間:2022-07-02 04:25:27來源:大公报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成為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借鑒經濟發展經驗的主要對象。朱育誠回憶,改革開放需要發展市場經濟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才問題。

  1988年7月,朱育誠赴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在中央的指導下,由中央智力引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中央組織部和新華社香港分社合作開辦「沿海地區領導幹部經濟研究班」,後來應內地省市要求又擴展為「領導幹部經濟管理研究班」。朱育誠的主要工作是制訂教學計劃,聘請授課專家、編寫教材,安排在深圳、香港的培訓地點和參觀場所等。

  研究班選聘了一批愛國愛港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老師,如梁振英、簡福貽、胡鴻烈、梁愛詩、閔建蜀、饒美蛟、王賡武、高錕等。《大公報》原社長楊奇編寫的《香港概論》亦是研究班的主要教材之一。學員們除了上課,還在香港參觀大學及實地考察香港大量中小企業,並在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招商局蛇口工業區黨委書記袁庚同志的支持下,到深圳蛇口的工業開發區參觀。

  不過,研究班也曾一度受到質疑。有媒體報道稱中央在香港設立了一個「資本主義學校」。有人反映研究班老師講的全是資本主義的經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

  朱育誠將上述情況匯報給了當時負責中央智力引進領導小組常務工作的張勁夫同志。據朱育誠回憶,張勁夫當時聽完後講,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從思想認識上講是「兩頭(中央和群眾)熱,中間(中間層的領導幹部)涼」。不解決「中間涼」,改革開放就無法順利進行。他還多次強調,辦好這個班很重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就要和國際經濟接軌。

  從1988年到1998年,研究班一共辦了18期,在冊培訓中央及各省市領導幹部645人。朱育誠說,這個班不僅受到各省市歡迎,由於採取公開課的方式,每次參與旁聽的人員都特別多,因此實際參與人數至少超過1000人。這些學員後來成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生力軍。很多成為省部級領導幹部,有的還成為國家領導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