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訪談/香港拓數字經濟 鑄灣區創科大腦

時間:2022-06-30 04:25:23來源:大公报

  圖:去年12月8日,劉元春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周年高端論壇暨第20屆WTO與中國學術年會上發言。

  香港特區新一屆政府即將就任。中國經濟智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教授在接受大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他關注到在候任特首李家超政綱中體現出有為進取和惠及民生的特點,期待新一屆特區班子在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翻開新的一頁。劉元春建言,特區政府可借鑒內地成功經驗,出台更積極的頂層政策,依據現代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全面拓寬產業結構,特別是要使數字技術和數字治理能夠全面賦能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以香港作為創科研發基地,結合內地生產製造優勢,形成跨越大灣區產業鏈;同時配套制定香港自己的五年規劃,抓住國家發展時代機遇。\大公報記者 孫 志

  改革開放是中國基本國策,是應對風險挑戰的法寶和底氣。香港未來應如何發揚「獅子山」精神,闖出自己改革開放的道路,使香港經濟社會煥發生機?劉元春從「改革」與「開放」兩個關鍵字說起:「這是兩項不同的驅動發展的原動力,對於推動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缺一不可。如果說開放是帶有被動色彩的接受與包容,改革則是帶有強勁自驅力的開拓與進取。」

  小政府不意味着弱政府

  劉元春說,香港連年來被評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開放是香港的優勢,但常年來奉行的「小政府」管制思維令香港的改革進取精神不足。「小政府」不意味着「弱政府」,借鑒內地經驗,發揚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未來香港的經濟政策應更加主動作為。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應發揮特區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出台更積極的頂層政策,逐漸扭轉經濟結構失衡的局面。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香港自由經濟體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勢,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要積極應對市場失靈的局面。以往特區政府的注意力更多在產業政策上,宏觀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不多,對新經濟形態、新業態的政策引領力不足,未來需要不斷調整宏觀政策,在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中尋求平衡。這不僅是治理的技術,更是藝術。

  二是不斷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適應和滿足發展經濟要求。特首在2021施政報告中提出重組政府架構,調整及重組部分部門的職能,這是很好的氣象。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持續推進8輪政府機構改革,使行政力量可以及時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未來特區政府應將政府機構改革常態化,定期推進政府職能和行政體系的改革,注重構建現代化行政機制架構、提升治理能力,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有效監管與服務的積極力量。

  三是推進試點經驗。香港雖然是一級政府的城市型經濟體,地理面積較小,但香港18個行政分區依然可以發揮地區能動性,推進區域試點改革。特別是社會治理方面,香港各區之間在居住人口、教育背景、從事職業等差異較大。在社會治理上,香港以往更多依靠自發秩序、社會組織、志願力量等社會力量,未來可發揮政府的引導決策,政策性鼓勵分區探索社會治理模式,營造和諧有序有愛的社會氛圍。

  劉元春認為,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管制思維很大程度上受到之前政治體制、行政文化的影響。中央推進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理順了香港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關係,落實「愛國者治港」,是香港重振行政執行力、政治執行力的良好契機和重要制度保障。他強調,特別要注意的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僅只是被動、跟隨性的在國家整體及區域規劃中尋找機會,同時應主動使香港的發展節奏與國家保持一致,配套制定香港自己的五年規劃,這更有助於香港在抓住國家發展時代機遇的同時,積極有為系統推進自身發展。

  產業結構多元 賦能數字技術

  在回答大公報記者「香港特區政府新一屆班子將上任,希望您在經濟方面的施政提出建議」提問時,劉元春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首先,依據現代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全面拓寬產業結構。香港經濟放緩,一直以來,香港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新行政長官需要提升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程度,通過完善產業結構,提升香港經濟的抗衝擊能力,拓寬就業領域,帶動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要前瞻性按照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等發展的要求,全面加大新基礎設施的建設,使數字技術和數字治理能夠全面賦能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

  其次,增加土地供應,盤活要素流動。降低房價是香港城市全面重構的前提。一是它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人才;二是可以全面降低城市租金,降低產業成本,全面擠出房地產泡沫,解決產業空心化等核心問題;三是它可以防止過度對低收入人群進行間接徵稅,房價的上漲將過度降低低收入人群的購買能力。香港現階段更大的民生壓力在於收入差距大,居民收入實際購買力增速放緩。土地供應一直是香港短板,本港供應有限,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計劃有助於釋放本港土地,科技研發的產業重心可考慮往北部建立和遷移,製造更多本區域就業,提升香港北部整體發展,緩解就業集中於維港兩側的鐘擺效應。同時應發揮港珠澳大橋等灣區範圍基礎設施優勢,提升同城化程度,持續提升一小時生活圈便利度,鼓勵港人到灣區置業,擴大生活半徑。

  形成跨越大灣區產業鏈

  第三,拓展就業新模態,在提供就業中解決年輕人發展問題。香港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小,會引發深層矛盾和怨氣,應多措並舉鼓勵更多香港年輕人到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同時發揮這些年輕人對香港情況比較熟悉的自身優勢,一方面深挖香港的創科研發優勢,以香港作為研發基地;另一方面發揮內地總部經濟政策、生產製造優勢,強強聯合,形成跨越大灣區的產業鏈。

  第四,完善再分配制度。香港稅率較低,是全球稅務天堂,這既是香港的優勢,同時也是「小政府」提升再分配的最大劣勢。香港再分配制度不夠完善,以及住房、社會福利等基本的民生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年輕人向上的社會流動性受阻,深層矛盾不斷積累。

  劉元春認為,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管制思維很大程度上受到之前政治體制、行政文化的影響。中央推進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理順了香港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關係,落實「愛國者治港」,是香港重振行政執行力、政治執行力的良好契機和重要制度保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