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七台河的孩子們為了心中的「冠軍夢」在冰上馳騁。\大公報記者吳千攝
七台河市內的短道速滑冠軍館,是這座城市的新地標,最重要的位置展出的不是冬奧冠軍而是教練孟慶余,他的雕塑及當年工作場景更是格外醒目。曾因會盤火炕、搭爐子而被稱為「瓦匠教練」。
孟慶余出生在哈爾濱,上世紀60年代,18歲的他下鄉來到了七台河,成為一名礦工。當年從他的宿舍到礦區會經過第三中學,這個學校內有一塊冰場,但是這個冰場對內不對外。他以幫着澆冰為條件說服了三中的體育老師,才允許孟慶余使用冰場。
手拉一噸爬犁人工澆冰
滑冰雖然是他鍾愛的事業,可現實卻非常殘酷。沒有澆冰機器,孟慶余只能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人拉着一噸多重的爬犁走。三九天在室外澆冰,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培養出了張傑、楊揚、王濛、孫琳琳等多位世界冠軍。
遺憾的是,孟慶余在去哈爾濱送弟子訓練的路上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去世時,脖子上還掛着秒錶。七台河首位世界冠軍張傑說,「那是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吃過了常人沒吃過的苦頭,才能有收穫的喜悅。雖然孟老師走了,可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留給了七台河,成為七台河40多年滑冰事業的給養。激勵着一代一代滑冰人繼續拚搏下去。」
在2月5日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團體接力賽中,中國隊獲得本屆冬奧會首枚金牌。賽後媒體見面會上,范可新說:「短道速滑是一種傳承,我們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後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