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玩轉灣區/粵港帆影風靡歐洲

時間:2021-01-13 04:24:33來源:大公報

  圖:出現在外銷畫中的建築,成為了外國商人熱衷打卡的旅遊聖地。\網絡圖片

  19世紀中葉,著名外銷畫大師煜呱在香港和廣州開設了店號「怡興」的畫室。他精細地描繪了河流、港口及海洋不同的水域景貌,流暢的筆觸勾勒出船艇及建築。他筆下的風情是當時歐洲民眾了解神秘東方的一扇窗,又像是當時外商按圖索驥、打卡省港澳風景名勝的最早攻略。時移世易,不變的是海外客商聯遊粵港澳的興趣。\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胡若璋

  這是一幅何東爵士捐贈、香港藝術館收藏的名為《黃埔帆影》(上圖)的布本油彩,畫中描繪了作者從廣州長洲島眺望黃埔的繁忙景象,只見一艘艘西方商船在黃埔碇泊,無數滿載貨物的駁運貨艇穿梭於江面上,在兩名船工掌舵下緩緩駛向20公里外的廣州。作者名為Youqua,中文名字即煜呱,活躍於1840-1880年的著名外銷畫大師,他在廣州及香港都設有畫店,店號「怡興」。

  外銷畫,清代廣州外銷商品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貨物,它不同於瓷器、茶葉和絲綢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一種介紹中國風土人情、具有旅行紀念意義的藝術品。

  古時的中國,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但是,在機械工業剛剛取代手工勞動的年代,從歐洲到中國的航程不僅奢侈而且風險極大,純粹意義上跨國旅遊幾乎不存在,只有商人和使團才有機會順道遊覽一番。

  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商人和使團成員對中國所有的了解,都來自地圖和書籍。說起幾百年前歐洲最熱銷的中國旅遊攻略,國人最熟悉的莫過於《馬可波羅遊記》,它描繪的富裕強大奢華的東方神秘國度,成為歐洲商人痴迷的熱土,最終成就了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

  插圖書成中國奇特形象起源

  15世紀開始,隨着好望角東方航線的開闢,大量的瓷器、漆器、茶葉、絲綢被源源不斷運回歐洲的同時,商人和使團的航海日誌和遊記也紛紛寄回歐洲。在寄回的書籍裏,就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插圖書,那就是1665年約翰.紐荷芙(Johan Nieuhof)的《荷使初訪中國記》。據說,這是第一本配有插圖的描繪中國的書籍,圖像繪畫非常好看,更直白的讓人接受和理解,因此成為整個啟蒙時代關於中國的奇特形象的起源處。於是,書中出現過的建築,也成為早期歐洲人到訪中國的打卡目標。

  在《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中,記者看到了一幅出自於《荷使初訪中國記》的《澳門一景》,大大小小的帆船在港口進出。畫中描繪的,正是明代中葉以來,澳門作為廣州外港,成為西方商船抵達中國南方海岸後第一站時的繁忙景象。

  帆影,正是當年介紹中國的書籍中最常見的畫面。那時的商人和使團均是坐船前來,進入中國境內很少允許登陸,所以畫面上大多是描繪河道兩岸的風光和社會風情。歐洲人在描繪中國風土人情的同時,也熱衷於購買各種描繪東方風物、民風民俗等題材的畫作,這些畫作既可以成為商品,也可以充當旅遊紀念品。於是,18世紀的廣州口岸興起了一種「另類的繪畫」,它為滿足西方市場需求而創作,那就是外銷畫。

  根據資料記載,19世紀廣州十三行附近的靖遠街和同文街,最多時有兩、三千名外銷畫師,成行成市的畫店鱗次櫛比,煜呱、新呱、林呱等呱字輩外銷畫家出現。最早的外銷畫多以安靜優美的港灣風景為題材,隨着1757年「一口通商」,廣州財富聚集,畫家開始描繪「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繁榮,外銷畫的畫面中將大船、大宅、教堂等表現得更加充分。繁華的景象,吸引着更多歐美客商的到來,而這些出現在外銷畫中的建築,也成為了後來的外國商人熱衷打卡的旅遊聖地。沒有相機的年代,到畫室請外銷畫家畫一幅肖像,就與今天的「到此一遊」照一模一樣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