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微言Net語\我們需要了解「數據化」自我嗎?\周 琳

時間:2020-01-12 04:24:16來源:大公報

  人類究其一生,追尋的問題或許無非就是我是誰,我要去哪?這也是為何年度報告引起人們期待的原因。網絡媒體記錄下了我們這一年被忽視的各種細節,自動幫用戶整理成一份詳盡的報告,動動手指,就能看見自己一年的經歷,何樂而不為呢?

  當前,互聯網信息總量正以每年50%的增速不斷膨脹,其中九成的信息來自近三年,新浪微博發送峰值時每分鐘就能產生73萬條數據。這些龐大、繁多、複雜的個人數據,能產生超出人類頭腦和感知的洞察結果。而其中,精神大數據是最寶貴,也是最核心的。這也是為什麼比起外賣報告、消費報告,音樂和社交媒體的年度報告更受到年輕人關注。

  人即數據,大數據滿足了人們締造一個透明可視,自我優化的「機械人格」。以前要了解一個人,需要分析價值觀、學歷、家庭、工作背景、興趣愛好等等。也許再過幾年,沒有人再痴迷星座、大師的運勢預測,而是找家大數據機構出份個人洞察報告,跟着命運賜予的一個一個預兆,一點一點去了解那個「不熟悉的自己」。

  想到這裏不免讓人生起悲觀的情緒。數字化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嗎?我們真的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自己嗎?兩千年前,蘇格拉底借用德菲爾神廟中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扭轉了希臘哲學的方向。他主張人首先在心靈中找到原則,然後再依照這些原則去規定外部世界。但無論如何,人類已經無法阻擋大數據滾滾前進的步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