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堅守40載 蘭大學者解讀敦煌之美/文、圖/蘭萱

時間:2019-09-16 04:24:25來源:大公報

  圖:鄭炳林(右五)和學生在敦煌莫高窟參加學術研討會

  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敦煌,強調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會的結果,勉勵大家要加強敦煌學研究,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中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敦煌數百洞窟保存的2400餘身塑像、4萬5千平方米壁畫,是我們能看到敦煌的美;而這些塑像、壁畫「身後」,尋找敦煌背後故事、解讀敦煌文化內涵的重任則落到了蘭州大學的肩上。在這片與敦煌「血脈相連」的黃土地上,蘭州大學為世界解讀敦煌已逾40年。上世紀70年代,有國外學者提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論斷,如今這句話已被推翻,以中國為中心的敦煌文化研究體系已建立,敦煌正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我們看壁畫能了解到的只是敦煌文化的冰山一角,真正能夠讓大家讀懂敦煌文化的,是包括地理文書、歷史文書、占卜文獻、類書等在內的敦煌文獻。」參與習近平總書記敦煌行的座談會專家、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說。

  敦煌文獻又稱敦煌遺書,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備受國際矚目。但進行敦煌文獻研究解讀的第一步,就面臨着許多問題:文獻數量大,一共出土古文獻有6萬多件;文獻流散各地,國內僅存一萬多件,除英國藏有1.5萬餘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有7000餘件外,俄羅斯、日本、丹麥等國也均有收藏。

  每日查閱 讀完巴黎館藏文獻

  「流散在外的敦煌文獻是敦煌文化研究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鄭炳林說,「但僅想要閱讀外國圖書館館藏的敦煌文獻就有諸多限定,更別說專門的研究,難上加難。」以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為例,想要在這閱讀敦煌文獻需提前申請,且規定每人一天只能看5個編號的文獻,而文獻的長度各有不同,長的有二三十米,短的只有一小片紙,即便中國學者前往當地,也很難將這些文獻一一看完。為了讀到這些珍貴文獻,鄭炳林每天申請查閱,才能將館藏的敦煌文獻讀完。

  「板櫈能坐十年冷」,蘭州大學像鄭炳林一樣的敦煌「解」夢人,就是憑藉着這樣的堅守精神,為世界解讀敦煌40餘年。上世紀70年代,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起步,於1983年前後成立敦煌研究室(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前身),並於同年創辦對外公開刊物《敦煌學輯刊》,成為敦煌研究學界重要的學術期刊之一。

  1998年,蘭州大學申請到敦煌學博士點,也是全國第一個敦煌學博士點,為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輸送約142名博士生。1999年,蘭州大學敦煌學成為國家重點研究基地,成為西部唯一一個進入首批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學科。

  蘭大首創博士點育百餘人才

  據統計,蘭州大學牽頭撰寫完成敦煌文獻研究學術著作百餘部,叢書十餘種。鄭炳林於1989年刊發的第一部專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對散見於敦煌遺書中的各種地理文書進行全面匯輯和校注;他的另一部學術專著《敦煌碑銘贊輯釋》也在1992年出版,這兩部書至今仍是敦煌文獻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敦煌文化歷經數千年,是中國歷史變遷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如今承擔着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紐帶。「未來,我們將繼續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把敦煌介紹給全世界。」鄭炳林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