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70年接力攻關 鑄就科技強國

時間:2019-09-10 04:24:45來源:大公報

  圖:建國七十年,中國在世界交通運輸史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二○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資料圖片

  砥礪奮進70年,科技實力的強勢崛起成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重回國際舞台中央的重要助力。70年間,中國科技工作者所擁有的條件和面對的環境不斷變遷。然而,一代代中國科技人那種忘我拚搏、勇克難關的精神與品質卻始終未變,也正是這種內在的「不變」才鑄就了中國科技力量的「巨變」。大公報選取「兩彈元勳」鄧稼先和「世界工程奇跡」港珠澳大橋島遂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的故事並通過他們的視角透視70年來中國的「變」與「不變」。\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1960年春天的一個子夜,二機部九院理論部主任的辦公室依然光暈閃動,36歲的鄧稼先正推算一個關鍵參數。這個參數直接關係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能否研製成功。時光指針向後快進55年。2015年3月26日凌晨6點,林鳴下達了安裝海底沉管E15的命令。直至當天夜幕降臨,林鳴始終緊盯總控台,並等待着各個方面送來的監測數據。畢竟E15此前已經歷兩次安裝失利,這節8噸重的海底巨無霸關係着整座港珠澳大橋的成敗。

  中國智慧解決世界難題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宣告破裂,新中國工業從零起步。鄧稼先所從事的是國家最尖端的國防科研工作。然而,當鄧稼先於1958年8月被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院址。

  「最開始九院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大片高粱地。」鄧稼先的家人後來憶述說,那時候九院根本沒有房子,只是將北京城郊的一塊地方劃出來作為日後的院址,叫做三號院。「那時候鄧稼先和他的團隊完全是白手起家,還要親自砍高粱、挑土、平地、修路、抹灰、砌牆。」建國初期,中國科技工作者面對的困難超乎想像。當年鄧稼先為團隊內近百名大學生授課時,學生們手裏的核心教材《超音速流和衝擊波》甚至只有一本。

  70年不懈奮進,中國早已加速邁向世界科技強 國行列。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整平船「津平一號」可以將海底石塊平整到誤差不超4厘米,運載重量超過2800噸、共有896個輪子的聯動液壓車只需一個人輕鬆遙控……可以說,在自身裝備上,林鳴團隊與鄧稼先時代已是天地之別。從外部環境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鄧稼先面臨的是孤立無援的國際環境與一窮二白的國家底子。而建造港珠澳大橋時,按林鳴的話說,「我們用的是中國智慧和世界資源。」

  攻堅克難 實現零突破

  兩代工程師攻堅克難的智慧與勇氣如薪火一般,綿綿相傳。鄧稼先要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實現中國核武器「零的突破」,林鳴則要在「無先例」的情況下搭建粵港澳三地「新的通途」,同屬創舉,其艱同巨。

  據《鄧稼先傳》記敘,上世紀70年代末,因受到時代動亂的擾亂,中國曾出現一次核試驗事故。當時飛機空投時降落傘沒有打開,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到地上,隨後不僅蘑菇雲沒有出現,核彈也蹤跡不見。面對困局,年逾五旬的鄧稼先不顧重重勸阻,立即決定親自去尋找。最終在茫茫戈壁的危險區,鄧稼先憑藉銳利的目光鎖定了碎彈。為了第一時間弄清事故的原因和影響,鄧稼先用雙手捧起碎彈片,仔細觀察起來,並迅速確定情況可控。這一次鄧稼先受到了放射性鈽239的輻射。普通人並不知曉,僅1克鈽就可以毒死100萬隻鴿子,而這種輻射物在人體內的半衰期長達200年。

  與兩彈元勳一樣,林鳴在造橋過程中也始終承受着高強度的身心磨礪。在建造港珠澳大橋之前,中國工程師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借鑒,與此同時大橋建設又面臨着極短周期的約束條件,此外大橋還要經得起120年的時間考驗。林鳴作為一位造橋工程師,他需要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世界級高難度技術問題。事後統計顯示,造橋期間,林鳴團隊先後研究了100多個專題,完成註冊專利500多項,創新技術達數十個之多。

  今天,人們可以暢想,中國科技工作者將在未來帶給世界更多的驚艷之作,也將不斷突破自己曾經最大膽的想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