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報》翔實記錄「一代偉人」

時間:2019-07-22 04:23:55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右)、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編輯李大宏(左)為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中)介紹《大公報》歷史\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很多人認為,要從歷史報刊中了解孫中山先生,《大公報》無疑是最好的渠道。作為留存時間最長的華文報紙,《大公報》自1905年起開始報道孫中山,直到1929年,國民黨為孫中山舉行奉安大典前,《大公報》對其一生給予高度評價,孫中山在《大公報》的媒體形象,歷經了「革命黨統率」、「民國之首功者」、「近代領袖」到「一代偉人」的嬗變。

  所謂「文人論政」,源自中國自古有之的清議傳統,即「知識分子以匡扶時世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貫穿到言論中,力圖以言論來指引國家的走向。」隨着中國近代報紙的出現,報刊媒體對中國政治思想傳播產生了革命性的意義。不少新聞史研究專家認為,百年老報《大公報》正是文人論政的一個典範代表。

  1905年,晚清政府外憂內患之時,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當選為同盟會總理,其革命領袖身份正式得到確立,《大公報》迅速反應並作出了報道:「函內略雲留學東洋者有二十七人結成忠愛社,專以扶助大清抵抗革命黨為宗旨,特選同志數人投入革命黨內,詳加調查,始得該黨之首領仍係孫文。」

  72篇社論普及三民主義

  辛亥革命爆發後,《大公報》對孫中山的報道着力更多。1912年1月18日,清帝退位前夕,《大公報》以社論《論大總統應兼具損壞建設之能力》指出暫時大總統需存在「大破壞、真建設」的才能,否則難以樹立真正的共和國度。

  北伐期間,《大公報》涉及孫中山的社論多達72篇,內容涵蓋內政、外交、軍事、社會、教育等多個主題。經過《大公報》等報刊的宣傳推廣,三民主義也逐漸成為民眾普遍接受的理念,「近日中國之一大奇跡,為無人反對三民主義」(1927年6月8日),此時孫中山「最近代中國領袖」的形象得以確立。

  直到1929年,在為孫中山舉行奉安大典前,《大公報》更不吝溢美之詞,尊頌其為「一代偉人」。可以說,此間《大公報》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筆調,肯定了孫中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奮鬥一生所取得的歷史功勳,突出其「創立民國之首功」的形象,這些記錄之翔實權威,對於後世研究和弘揚孫中山精神而言,彌足珍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