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肇慶包公青天美名肇始

時間:2019-05-24 03:21:17來源:大公報

  圖:今日肇慶的城市景象

  說起婦孺皆知的包青天,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是開封府和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一聲「威武」,還是一張黑黑的臉和額頭上一輪彎彎的半月?但是,真實的包公一點也不黑,額頭上沒有彎月,更沒有展護衛和王馬張趙,而且最早成就他青天美名的地方也不是開封府,而是端州,即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的肇慶。

  「暢遊灣區」系列七\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在中國,包拯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被貶為端州知府,任期三年。當年42歲的包公出任端州知府,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州一級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一職。雖然被貶到被視為「土曠民惰,不力於耕,夷僚雜居」的落後地區,包公並沒有因此消極,而是像今天的官員一樣,到任後第一時間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通過「下鄉」發現了很多問題,並立刻一一着手解決。於是,今天的肇慶到處都留下了包公的足跡。

  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曾說,包拯在端州任知府的三年,是他最接近黎民百姓的三年。正是得益於任職端州期間突出的政績與口碑,為他後來權知開封府打下了基礎,繼而步步陞遷,官拜樞密副使,並最終成了天下人稱讚的「包青天」。

  包公祠建築群古樸

  今天的肇慶城西,有一座古樸大氣的仿宋建築群,那是當地人為了紀念宋代名臣包拯所建立的祠堂。其實包公去世後不久,端州郡守蔣續有感於包公善政,在北宋熙寧中(1068-1077年)於郡署內儀門之左,創建肇慶第一座包公祠,在近千年時間裏代有遷移,直至1988年易址重建於城西,又於2014年重修擴建。

  重修後的包公祠2015年落成,正殿塑包公金身坐像,東西配殿繪包公政績及民間傳奇壁畫。祠堂外,一座三米高的包公像高高立起,一手執筆、一手撫劍的形象,讓人大感新鮮。

  導游說,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包公,而非戲劇中臉譜化的包公,當時的設計者費盡心思,不僅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包公畫像為依據,還按照畫像臉部骨骼,利用科技手段倒推出42歲時包公的臉譜,再請美術老師畫出畫像,力求讓銅像貼近包公的歷史形象。關於佩劍的問題,則可以從銅像底坐標註的包公職務全稱「知端州軍州事」中找到答案。透過銅像,遊客可以清楚知道,42歲的包公非常儒雅,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中年美大叔。

  進入包公祠,首先進入視線的是一堵磚牆以及「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餘訓,毋貽來者羞。」的詩句。這首《書端州郡齋壁》是包拯創作於端州、留存史冊的唯一詩作,對前來參觀的遊客了解包公和包公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參觀包公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從包公為官前孝侍父母的故事到包公在端州挖掘水井、開發農業的事跡,從史書中的包公再到民間傳說戲劇裏的包公、影視演繹中的包公,從內地「包黑炭」到馳名歐洲的《灰闌記》包公,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原貌」,8000多平方米的展示,讓遊客一園「看遍包公大全」。不看不知道,原來包公給後人留下的不止是數之不盡的藝術形象和表演方式,在商業領域「包公」的貢獻同樣突出,在商標、廣告、門票、撲克、海報等隨處可見,郵政類的包公題材也時有展現。

  突顯交通樞紐地位

  包公在肇慶治理三年,懲治貪官污吏,打擊土豪劣紳,築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癘,建書院、興教育,為肇慶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憑藉2200多年的歷史,以及曾為西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底蘊,肇慶在全域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後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天的肇慶,「一條黃金水道、一條快速幹線、六條軌道交通、七條高速」的交通網絡基本成型,將在「十三五」時期基本確立大灣區連接大西南交通樞紐地位。隨着多個百億級項目、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新機場、高鐵、城軌等大型交通樞紐的落地,肇慶正崛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之城」,成為大灣區極具發展潛力和承載力的城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