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首屆灣區媒體峰會\專利佔半壁江山 灣區成科創沃土

時間:2019-05-15 03:18:30來源:大公報

  圖: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迅速成為全球創客創業沃土。圖為香港一隊科創團隊攜發明北上廣東尋找機遇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編者按】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將於5月19日在廣州舉行。本屆峰會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媒體交流合作,為大灣區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以首屆峰會召開為契機,大公報記者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第一線,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展示灣區建設不同方面的最新成果。\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特約通訊員 彭琳、李赫

  近日,來自香港的青年企業家考察團體在西九龍站出發,約半小時便抵達東莞。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道縮影。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出台後,越來越多香港科創團前往灣區參觀考察,尋找發展機遇。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56%,佔比超過半壁江山。《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大灣區科研創新不斷提速,已成為科技創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全球創客創業的沃土。\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特約通訊員 彭琳、李赫

  在最近舉行的「港澳青企創新行」中,不少港青不失時機為其醫療、人工智能(AI)、大數據項目尋找落腳點。香港青年企業家,廣東省政協委員、司南創新聯盟聯席主席林至穎在考察後感嘆,大灣區科創資源、人才、產業配套完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將為香港創業者提供新機遇。事實上,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每天都迎來數量眾多的、像林至穎一樣的考察者,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道亮麗風景。

  港青「每周都在灣區跑一圈」

  4月,香港科技園舉行開放日活動,來自灣區的數十個創業團隊同台競技,全球的風險投資機構也聚集於此。

  Koofy Development公司的創始人馬頌祺告訴記者,公司最早在香港起步,如今產品運營在廣州,生產加工在東莞,硬件測試在深圳,「我每周都在大灣區這幾個城市跑一圈」。馬頌祺的創業故事,折射出大灣區內各種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

  自《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來,一個引領全球技術變革的世界級灣區正茁壯成長。報告顯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2.7%,和美國、德國處於同一水平線。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了科技創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全球創客創業的沃土。

  據不完全統計,自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地設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台以來,已有360多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落戶,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領域,就業人員接近4000人。

  今年3月舉行的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176個項目(人)獲頒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這些獎項成果轉化應用後,已累計新增銷售額1682億元人民幣,新增利潤293億元人民幣。

  「世界級灣區發展最重要的是創新的流動,我們要讓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自由流動,並且產生加乘效應。」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署理總監雷志斌如是說。

  灣區20企上榜世界500強

  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背後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近年來,大科學裝置紛紛落戶: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惠州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大科學裝置已開始建設……去年,大灣區內多達20家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省政府參事王珺認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很大的機遇,比如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G商用、人工智能等。他頗有信心地說:「處在創新發展的中國正需要有具有創新競爭力的國際科創基地。」

  新興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作下,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新經濟成為灣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以4K超高清視頻產業為例,由於大灣區超高清視頻產業集群規模效應初顯,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加大投入。夏普中國區總經理孫月衛表示,計劃年內在廣州增城園區將8K整套產業鏈導入量產。「從日本東京灣區到粵港澳大灣區,整個環太平洋經濟都將受益,超高清技術產業鏈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應用。」

  位於廣州番禺的廣汽新能源智能生態工廠內,帶有3D自動決策的機器人正在工位忙碌工作。這間總投資47億元人民幣,首期生產能力為20萬輛/年的智能生態工廠,是廣東最新投產的汽車智能製造工廠。「這只是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一部分。」廣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席忠民表示,產業園的目標是打造成「世界級汽車硅谷」。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經測算廣東完成新經濟增加值5984.91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上升至25.1%,同比增長7.0%,高於同期GDP增速0.4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252.1%,智能電視增長13.4%。

  科創走廊孕育大批明星企業

  圖:香港企業在展會上展出新技術新成果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激發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科研人員、年輕創業者的熱情,他們紛紛跨過深圳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袤大地耕耘。在香港商湯科技工作的經理尚海龍,每周多次往返深港之間;在香港城市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黃源浩,回到深圳創辦了專注3D傳感器的奧比中光……隨着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建設的提速,香港的科研力量搭配珠三角的廣闊市場,孕育誕生了一批批明星科創企業。

  一直以來,香港、澳門被認為擁有高校、科研、金融、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廣州則有發達的外貿及電子信息產業,深圳擁有完善的科創產業鏈條,東莞、佛山等地沉澱着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成為推動大灣區創新驅動的強勁「新引擎」。

  今年3月,廣東省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從區域創新、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環境等四個方面形成12條政策60多個政策點,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其中,重點提到,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建立省財政科研經費跨境的使用機制,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單位;完善符合港澳實際的財政科研資金管理機制,保障資金高效、規範使用。

  在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肖耿看來,大灣區提供了一體化的市場環境,創新要素在這裏自由且高效流動,全球的人才、技術、企業和資金都可以參與其中。

  凝聚發展共識  展現魅力灣區

  圖:粵港澳大灣區蓄勢待發,打造世界級5G產業集聚區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作為一名資深記者,香港商報廣東分社社長助理盧偉為粵港澳大灣區過去一年的加快建設而倍感振奮:「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正在形成,越來越多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粵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正在加強,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提速。

  盧偉認為,將在廣州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意義重大。「以後,要加強粵港澳媒體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通過媒體的採訪報道,讓世界更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機遇。」

  「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大型採訪活動也將於峰會期間正式啟動。根據安排,大會將組織參會的中央媒體、廣東省內媒體、港澳台媒體共同開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分三路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城市採訪。

  盧偉說,採訪活動將充分凝聚起粵港澳三地各界推動大灣區發展的共識,向世界呈現一個美麗可期的魅力灣區。在他看來,作為媒體,更要提供更詳盡的大灣區的信息,讓受眾更好地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並從中找到發展機會。同時,媒體的信息也會讓受眾的分析更客觀、更直接、更切合實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