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多倫治風沙18載 築首都綠色屏障

時間:2018-07-20 03:18:02來源:

  圖:「范長江行動內蒙古行」走進多倫湖─灤河水源地/大公報記者王月攝

  2000年春季,數場沙塵暴襲擾首都北京,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北溯風沙源頭,最終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做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范長江行動學子們日前參訪了「多倫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下稱,沙源治理工程)」,短短18年時間,當年黃沙漫天的風沙源,如今卻成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林海。多倫縣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左鴻飛坦言,「多倫曾是懸在首都頭頂的一盆沙,但今天這裏卻是『天然氧吧』,並成為守護京津地區正北方的綠色屏障」。/大公報實習記者 蘇靜欣、王鳴遠、姬越、雲子毓錫林郭勒盟報道

  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古城,但上世紀70、80年代,受自然災害、開荒及超載放牧等因素所累,多倫縣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7%,並形成東西走向的三條大沙帶。彼時,多倫縣被沙海圍困,每當沙塵暴襲來,當地便遮天蔽日黃沙漫天。

  狙擊土地沙化七分靠保護

  由於多倫縣海拔高出北京1000多米,且其至北京的直線距離約180公里,每逢大風颳起時,沙塵便從高處傾瀉而來。當地人說,多倫縣就像「懸在首都頭頂的一盆沙」。

  上述情況一直持續至2000年,在朱鎔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後,國家隨即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與此同時,多倫縣當地政府亦明確了「生態固基」的發展戰略,並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多措並舉綜合治理土地沙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被風沙侵蝕嚴重的山體如今已經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綠色。在總理視察點的位置上,原本被黃沙覆蓋的路面現在已經變成土質更加緻密的紅土,大大減少了揚沙對於自然的侵蝕。

  「我到林業局工作已有15年,從2000年開始,多倫縣生態環境經一代人努力已獲一定成效。」左鴻飛在沙源治理工程現場向記者表示,目前多倫縣林草植被恢復較快、流動沙丘已趨於固定。他還表示,多倫縣已逐漸建立健全了以森林公安、鄉鎮護林大隊、村組生態防護員為管護隊伍的「三級管護網絡」。

  生態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短短18載,多倫縣生態環境出現質的轉變。據了解,全縣林地面積從2000年的54萬畝,增至目前的293萬畝;項目區林草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不足30%提高至目前的85%以上,森林覆蓋率亦從6.8%提高到37%。此外,2011年實施的百萬畝樟子松建設,在2016年就已完成。

  採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有關治沙人的真實故事。在多倫縣淖爾鎮新民村,一個叫馬雲平的人被當地人譽為「咬定沙山不放鬆的治沙人」。18年來,老馬堅守在自己承包的3800畝沙丘和沙帶裏,憑着自己的執著,讓昔日的沙海變成了今日的綠洲。這些年老馬連續投入幾十萬元治沙、種樹,但當樹苗販子提出高價收購樹苗時,他卻果斷回絕:「生態帳不是小帳,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者了解到,在多倫縣治理土地沙化過程中,當地林業得到快速發展,帶動了農牧、旅遊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導產業,成為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主要來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