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信息技術驅動教育變革 專家:應回歸教育本質

時間:2018-11-13 17:30:53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11月13日訊(記者 夏微)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探索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形態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陸續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未來學校探索活動。12日,一場題為「未來學校如何生長」的研討會在滬召開,如何平衡培訓機構與學校教育、教育與信息化等,成了眾多專家學者探討的話題。

  不斷發展進步的技術是推動教育前進發展的動力,它為教育的發展締造了美好的預期,但面對現狀,必須做好工程設計。「未來學校,實際上是在物理校園的基礎上,同時又在數字空間當中再造一個學校,所有的教育參與者都應該思考,在這個數字空間當中自己承擔什么樣的角色,以及怎麼樣過渡到這個角色,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信息化辦公室主任沈富可認為,今天的教育信息化不完美有不足,做好落差分析找到問題導向,基於工程設計執行,目標才能水到渠成。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考試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韓映雄看來,未來學校的核心是評價體系,「如果那張試卷不改,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學校應該利用評價改革驅動學校的創新,用整個教育評價來驅動教育的創新。

  在未來的學校,第一,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引發新一輪教學內容的創新;第二,技術支撐教學創新。當技術作為工具融入教學過程,能夠創新教學的空間,提供多樣的資源,不僅可以延伸感觸、提高認知、增進學習的深度,還可以逐步改變學習的評價方式;第三,技術作為思維會改變教學形態——基於數據的精准教學、數字化的治理以及結合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方式等等。

  對未來學校的暢想,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只有讓教育回歸到每個人生活更美好的本質,才能處理好未來與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制度與技術的三大關係。不再拘泥于單一評價體系之下的教育,重視內涵不局限於工具層面的現代化教育,以及有對應評價體系的個性化教育,才是對每個學生真正好的教育。

  熊丙奇稱,未來的學校是開放式的。未來不是學校,是一個學習社區。必須有一個規範,在規範之上進行選擇。如培訓機構能夠做到與學校教育內容互補,也是具有存在合理性的,但當前必須加強監管,杜絕超前教育,保護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考高分更重要。總體來說,一要從教育出發,以學生身心作為基礎點;二要落實現代學校制度,發揮老師在學校內部的課程建設、教育教學、學生評價方面的作用;三要建立合理的監管體系,這是政府應履行的職責。

  而站在教育企業視角看待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作用,一起教育科技市場副總裁呂濤認為,技術主要從學校、社會、教育本質三個層面作用於教育。于學校,為老師減負、給學生增效,提高教學效率,落實個性化教育;于社會,推動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消弭時間空間的壁壘,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于教育本質,在學習工具之餘,基於教育目標做系統規劃,把智能教育的優勢發揮地更充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