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海水稻」全國試種 六地同插秧

時間:2018-05-29 03:16:25來源:大公網

  圖:28日,農技人員在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海水稻研發中心試驗田內種植海水稻

新華社

  5月28日,海水稻插秧暨中華拓荒人計劃在青島正式啟動,海水稻在新疆、大慶、溫州等五大主要鹽鹼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插秧。據悉,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耐鹽鹼水稻全國範圍試種試驗,基本實現了「海水稻」對中國主要鹽鹼地類型的「全覆蓋」,同時標誌着海水稻項目進入了產業化示範推廣階段。當日,袁隆平院士亮相青島城陽實驗基地,並親手篩選秧苗。/大公報記者 丁春麗濟南報道

  此次插秧分別在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龍江大慶、山東東營軍馬場、山東青島城陽區、浙江溫州同時進行,分別代表了新疆的乾旱半乾旱鹽鹼地、東北的蘇打凍土鹽鹼地、環渤海鹽鹼地、濱海小流域鹽鹼地和東南沿海新生鹽鹼地等類型,再加上陝西延安南泥灣次生鹽鹼和退化耕地的稻作改良,基本實現了「海水稻」對中國主要鹽鹼地類型的「全覆蓋」。

  兩至三年轉化成良田

  「通過海水稻的區試測試和配套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技術體系,來檢驗海水稻材料在不同鹽鹼地條件下的田間表現、產量、口感和成本。同時,項目應用了物聯網、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等基於農業4.0模式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實現了農業產值和土地利用效能的提升。」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每處試驗區的一部分將利用該中心獨創的「四維改良法」土壤技術進行稻作改良拓荒,在兩至三年內把鹽鹼地轉化為良田。

  張國棟說,試驗區的另一部分還將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試驗工作。目前該中心已聯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與國內18家研究機構或企業聯合成立耐鹽鹼水稻區試聯合體,建立區試工作組,確定中早粳晚熟組、黃淮粳稻組和南方沿海籼稻組三大區試驗組別。「品種審定後,就能篩選出真正適合並高產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並在我國的鹽鹼地上進行種植。」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說。

  「開拓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多養活一億人。」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推動的「中華拓荒人計劃」的夢想。當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和袁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中華拓荒人計劃」。

  可拉動萬億級產業鏈

  「全國60%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提高水稻的產量,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袁隆平認為,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畝產達300公斤,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相當於一個湖南省的水稻總產,可以養活8000萬人口。而在中國的15億畝鹽鹼地中,約有三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

  從產業角度而言,鹽鹼地稻作改良以每畝地一萬元(人民幣,下同)成本計算,可拉動萬億級產業鏈,連同產業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創造三至四萬億內需。鹽鹼地大多分布於貧困地區,建設資金的投入還可以有效地帶動精準扶貧工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