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將成AI領域最強「趕超者」

時間:2017-07-15 03:16:28來源:大公網

  王興軍是一位數據挖掘高級工程師,是眼下最受青睞的人工智慧人才。在關閉招聘網站自己簡歷的情況下,王興軍每個月仍會收到4到5個獵頭的電話,游說他去其他公司,但都被他謝絕。

  人工智慧人才到底有多稀缺?打開某知名招聘網站,搜索「人工智慧」後會出現很多招聘崗位,具有誘惑力的薪酬會讓人眼前一亮。以人工智慧演算法工程師為例,該職位少則月薪1萬、2萬,多則年薪百萬。然而,「坑」多「蘿蔔」少,人才哪裏找?

  據領英近日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於領英平台的全球AI(人工智慧)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而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也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

  但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相關人才的供求比例僅為1:10,供需嚴重失衡。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體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美國在人工智慧方面布局很早,所以人才數量也較多,目前,人工智慧人才有一半在美國。其中,華裔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科研力量,人工智慧領域華人力量的集體崛起已經成為一個現象。《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美國已成中國AI人才最大回流來源,中國擁有海外工作經歷的AI技術人才有43.9%來自美國。華人人才的持續回流,將加快縮短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的技術差距。

  人才需求的激增促使科技公司把目光瞄準國內外各大高校的人工智慧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挖人」方面不惜重金。據業內人士透露,人工智慧的頂級人才回國後主要聚集在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行業巨頭有海量的數據能夠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支撐,在業務層面上吸引了海歸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也願意拿出高薪聘請他們做科研專案。有些中小企業儘管願意出高薪,但卻苦於沒有海量數據,所以也很難請到這些頂級人才。究其原因,是因為數據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基礎,如果沒有海量的數據,高水準的研究人員也難有作為。而海量數據恰恰是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優勢。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慧人才在總量上與美國有差距,但也有其優勢,即高學歷者眾多,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佔比達到62.1%,領先於美國的56.5%。這意味着中國人工智能人才雖然比較年輕缺少經驗,但學歷高、接受能力強,後續潛力不容小覷。

  近年來,校企聯合逐漸緊密,培養了一批相關人才,人工智慧人才團隊也逐漸壯大。很多中國年輕的本土人工智慧人才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0所高校,所以,這些高校在業內也被稱為「AI人才的搖籃」。

  領英中國技術副總裁王迪認為,中國高潮迭起的互聯網科技創新、龐大的數據量、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大量的資本湧入,使中國對於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將使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慧賽道上一個最強有力的「趕超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