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宛平城牆上的坑孔清晰如故。一位老人說,這就是當年「七七事變」日軍炮擊宛平城留下的彈孔\中新網
【大公報訊】據中新網報道:在北京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宛平城;宛平城外,有一座盧溝橋,「盧溝曉月」即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如今的宛平城與盧溝橋,寧靜安詳,但在80年前的7月7日,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在此爆發,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現在,站在宛平城牆之下,依然能看到「七七事變」日軍炮擊宛平城留下的彈孔,清晰如故。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位於宛平城內。在抗戰館的正前方,是修繕改造一新的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着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
「這樣的歷史我們絕不能忘」
記者5日來到紀念館採訪,看到偌大的展廳內人流摩肩接踵。張婷(化名)當天中午便已趕到這裏,她說,自己就是想看看館內展出的資料,了解爆發「七七事變」的盧溝橋和旁邊的宛平城,現在又是什麼樣子。她感嘆道,「這樣的歷史我們絕不能忘」。
據記載,宛平城修築於明朝,位於永定河東岸。其正對的盧溝橋地處通向華北平原的咽喉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宛平城,實為一座保衛北京城的橋頭堡。
1937年7月7日22點40分,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
7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電全國:「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的「七七事變」,標誌着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
如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展出的影像資料,以及當年第29軍士兵在盧溝橋抵抗日軍時使用過的大刀等物品,也真實還原了那時中國人奮起抵抗的情形。
從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戰士肩背武器、子彈袋,從宛平縣城出發跑步進入陣地,並在盧溝橋上抗擊日軍;一名戴着鋼盔、身背武器的戰士守在盧溝橋上,雖然由於拍攝角度問題,無法看清戰士的面容,但仍能從挺拔的身姿中看出其誓死抗敵的堅定。
「我上小學的時候,記得有位老人給我們講過『七七事變』中國守軍打仗的事情,很受感染。」年近七旬的李霞(化名)現在住在宛平城附近,她指着一棟居民樓說道,「聽經歷過的老人說,那時死了不少人。宛平城牆也全是坑坑窪窪的彈坑。」
現在,站在宛平城牆之下,依然能看到「七七事變」日軍炮擊宛平城留下的彈孔,清晰如故。家住城內的劉福(化名)說,自己從小就看到過這些槍炮留下的坑,「小時候宛平城的城內街是一條馬路,旁邊種着挺細的小樹,現在50多年都過去了。」
「還是不打仗好」
還曾有老人回憶,當時打起來以後,宛平城裏的年輕人全走了,找地方避難,因為日本人首先要抓的就是年輕人,「當時誰也不知道會打多久,誰也沒想到,這一打就打了8年。」
接受記者採訪的間隙,當路邊經過的參觀者說了一句「還是不打仗好」時,劉福老人看着遠處的城牆,認真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