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漂」落地生根 「痛並快樂着」

時間:2017-05-26 03:16:32來源:大公網

  圖:「港漂」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落地生根,努力融入本地人的生活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開放文化、多元背景和國際視野,一直吸引不少來自內地的年輕人,他們懷揣夢想與期待來這裏學習、工作、落地生根,由此也帶來了一個詞彙─「港漂」。「港漂」一族曾是天之驕子,但如漂泊之蓬,扎根前肯定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語言的磨合、文化的衝擊、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是「港漂」成長中「痛並快樂着」的經歷。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三名「港漂」人的經歷,透過她們的視角,了解到內地人才融入香港所經歷的蛻變。

  從2005年開始,張一波通過「引入內地專業人才計劃」來到香港工作。那個時候還沒有「港漂」這個詞。作為較早一批在香港工作的內地人,她逐漸在香港有了事業、生活和自己的圈子。獲得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後,她把父母也從西安老家接到香港,目前一家三代在香港生活。

  從基層做起不斷學習

  2002年,南開大學畢業後的張一波在廣州一家銀行工作,兩年後隻身一人來港闖蕩。「香港的金融在世界是領先的,當時就是為了增長閱歷和經驗。」張一波告訴記者,在香港她從很基層的工作做起,不斷地學習吸收,打開自己的思維,擴充社交圈,然後一直做到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目前從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

  據張一波回憶,2005年時,「港漂」群體並不多,同鄉會和校友會也比較少見。但近幾年明顯感覺「港漂」越來越多,形式也有了變化。「不僅是來香港工作的,也有來香港創業的,更多的是來香港讀書的,感覺越來越年輕和有活力。」

  與大多數「港漂」一樣,語言關也是張一波面臨的第一個難題。「那時去買菜、去便利店,如果不會粵語,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好在我對語言沒有排斥,每天下班後都從電視劇中一遍遍學,後來就攻克了這個難題。」

  張一波說,現在很多場合使用普通話都習以為常,不過掌握了粵語更容易在港工作和交流。

  文化融入和身份認同是大多「港漂」的心路歷程,十二年來,張一波認為這個經歷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兩地文化和生活的差異確實明顯,但我覺得這是一把雙刃劍。港人守規矩、講規則,秩序感強,因而做事嚴謹。但這也造成局限性強,深層次的東西不願思考,他們認為只要遵守規則,就能獲得安全感,因而創業者寥寥。」

  文化差異是把雙刃劍

  張一波表示,內地之所以發展迅速,得益於突破創新的思維,而這種思維是港人所欠缺的。不過內地如今很多系統正在建立,這說明發展到一定成熟後,規則意識必然建立。「這兩種觀念不能說哪種更好,每次我回內地,明顯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帶動的創新浪潮給生活帶來的改變,這種驚喜在香港是體驗不到的。但是也不免擔憂內地的食品安全和治安等問題,這根弦一直緊繃,直到再次回到香港。」

  談到未來的打算,張一波表示,香港的金融業仍有優勢,從家庭的角度考慮,無論是教育、醫療服務資源,香港仍有讓人珍惜的理由。「我可能不會一輩子待在香港,但是目前不會考慮離開香港。」張一波說。

  事業有成的張一波,如今工作也有彈性,朝九晚五的生活,讓她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閒暇之餘,也不忘照顧好自己,健身、滑雪、登山以及跑馬拉松都是她的最愛。「運動沒有讓生活變得輕鬆,卻讓她一點一點變得強大。」張一波坦言,這樣做不是出於什麼樣的責任,只是為了做個一更好的自己,只和昨天的自己相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