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京津之腎」成華北最大「漏斗」

時間:2017-04-28 03:16:50來源:大公網

  圖:一位村民站在白洋淀一個排水口上 資料圖片

  「上世紀60年代,是白洋淀生態環境的分水嶺。60年代前,這裏十年九澇;60年後,這裏十年九旱,其中乾淀有10餘次。最為嚴重的是1984年至1988年期間連續5年乾淀,300餘平方公里的水面,萎縮到不足30平方公里」,安新縣圈頭鎮何老伯,世世代代生活在白洋淀,他對記者說:「上游九河築壩攔水,使白洋淀成為無源之水。」

  記者了解到,白洋淀區域有39個純水村和134個淀邊村,淀區人口約40萬,其中10多萬人生活在淀內純水村,周邊鄉鎮還生活着超百萬人口。白洋淀本身的生態壓力已經不堪重負。再加上日漸增加的遊客,使「京津之腎」岌岌可危。

  何老伯說:「現在的鄉村其實已經無水可吃,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千米深井提取」。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平均年開採量為1.78億立方米,80年代增至27.08億立方米,90年代已達28.67億。其實,圍繞「京津之腎」而過度的地下水開採,已經使白洋淀地區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漏斗」。

  地熱水開採集中須警惕

  何老伯特別向記者提起地熱資源開發,他說:「這可能對白洋淀生態環境造成潛在風險」。記者了解到,雄安新區一帶地熱豐富,包括雄縣、安新、容城三縣在內的保定14個縣(市、區),地熱流體年可開採量達108億立方米,折合熱能584兆瓦,其熱能相當於標準煤6292萬噸。依照2015年末統計的數字,這一區域主要用於冬季供暖、洗浴、溫泉理療、旅遊度假、農業種植的地熱井有251眼,年開採地熱水量1300萬立方米。集中的地熱水開採,也將成為雄安新區未來需要警惕的生態安全問題。

  何老伯說:「『引黃濟淀』和南水北調,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是因為調水費錢,補水過程損耗也大得不得了,從黃河調1方水,流到白洋淀連一成也剩不下。」雄安要想長治久安,必須靠白洋淀自身的生態平衡,治理好白洋淀的生態環境,國家千年大計才能安穩實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