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碳衛星」升空 助研霧霾成因

時間:2016-12-23 03:16:36來源:大公網

  12月22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碳衛星」,將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監測。中科院示意圖

  大公網12月23日訊(記者周琳、劉凝哲 北京報道)近幾日大半個中國霧霾鎖城,減排任務迫在眉睫。12月22日3時22分,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碳衛星」,將使中國初步形成針對重點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提升國際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同時還將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中國「碳衛星」也是繼日本、美國之後,全球第三顆在軌「嗅碳」衛星。

  碳衛星重約620公斤,由模塊化衛星平台、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三部分組成。其中二氧化碳探測儀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見光和近紅外譜段利用分子吸收譜線探測二氧化碳濃度。通俗來講,就是通過看「顏色」來識別二氧化碳氣體。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玉權解釋,太陽光經過空氣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對許多精細的顏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過光學儀器對這些色彩進行非常精準的測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數量,從而得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掌握一手數據 比肩美日

  掌握全球的二氧化碳分布狀況有什麼用?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指出,在碳排放數據上知己知彼,對提升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方面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面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然選擇。碳排放的量化監測是各國最終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技術基礎,正因如此,各發達國家紛紛研發專用衛星。由於技術難度極高,目前僅有兩顆衛星從太空監視地球溫室氣體排放:一顆由日本2009年發射,一顆由美國2014年發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張鵬介紹道:「碳衛星將開始長達3年的工作,每天記錄長達約10小時的數據,這將成為中國第一手的二氧化碳監測數據,目前正值《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可以說,碳衛星是一顆『擔當之星』。」

  適時共享成功 冀國際合研

  據介紹,碳衛星每隔16天可完成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測繪,能分辨地面2平方公里的二氧化碳濃度,給出全球碳分布數據。同時對中國各個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況進行詳細的監測和分析,進而清楚掌握重點省份和區域碳排放量。

  碳衛星上除了搭載二氧化碳探測儀,還有另一件「利器」─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這台探測儀可以測量雲、大氣顆粒物等輔助信息,為科學家精確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濃度剔除干擾因素。

  除此之外,作為「得力助手」,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還可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碳衛星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楊忠東說,該探測儀能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可以幫助氣象學家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並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據悉,碳衛星獲得的數據還將適時與國內外機構共享,中國科學家希望能與歐美等碳衛星形成聯合觀測,合作開展深度研究。

  此次碳衛星發射任務,還搭載發射了1顆高分微納衛星和2顆光譜微納衛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