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河北市民在選購水果 /新華社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今年8月開始國內CPI同比呈現向上勢頭,11月CPI同比報2.3%,連續4個月攀升,持平於今年2至4月,再度觸及年內新高。面對CPI同比增速的持續抬升,市場對「通脹再起」的憂慮不斷升溫。分析稱,CPI數據的改善有助於緩解中國經濟通縮壓力,儘管明年通脹水平將勝今年,但物價水平也不過從此前的通縮,轉向未來的溫和通脹,2017年中國經濟無明顯通脹壓力。
交銀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教授認為,豬肉價格下跌周期已近尾聲,環比跌幅料逐步收窄,且明年上半年豬肉價格或現回升;此外,冬季蔬菜供給開始下降,但年末需求旺季的臨近,或使蔬菜、水果等價格出現上漲。他坦言,非食品價格方面,當前原油價格逐步走穩,石油相關消費品價格出現上漲,且工業產品價格有所回升,這對非食品價格將構成推升作用。
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留意到,下半年以來CPI、PPI均呈現向上之勢,國內通脹壓力亦明顯回升,「明年宏觀經濟防通脹的壓力或較預期更大」。他說,當前中國經濟已基本告別長達數年的「通縮」和「低通脹」時期,2017年CPI目標很可能確定為2.5%至3%。
展望明年,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坦言,儘管當前國內CPI仍處溫和水平,但市場通脹預期卻普遍升溫,短期看今年末到明年1月,CPI將續走高,此後CPI會逐步下行,屆時市場通脹預期會隨之降溫,「2017年國內通脹整體將處溫和水平,全年CPI同比漲幅預計在2%左右,整體看物價將逐步正常化」。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沈建光強調,儘管2017年通脹水平會高於今年,且全年CIP同比增速或達2.5%,但整體風險依然可控。
「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逐漸回升,並帶動核心CPI穩步上升。」連平指出,目前中國並未出現明顯的通脹壓力,但在供求關係和投機因素疊加作用下,大蒜等部分供需偏緊的食品價格所出現的快速上漲需引起關注,「未來數月中國CPI同比漲幅將高於2%,整體漲幅或小幅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