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風雲四號」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
大公網12月12日訊 綜合新華社、中新社、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它採用全新平台、全新載荷,可感知到地面上細微至0.1℃溫度變化,閃電成像儀能1秒拍500張閃電圖,首次提供閃電災害預警,並能監測空氣中PM10和PM2.5濃度值,在3.6萬公里高空對地拍照誤差控制在1公里內,與美國新發射的氣象衛星旗鼓相當,整體性能達到甚至超越歐美最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水準,一舉實現中國衛星技術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重大跨越。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組織實施,據該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吳艷華稱,「風雲四號」是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之首發星,主用戶為中國氣象局,投入使用後可更精確地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研製團隊經十多年技術攻關,攻克衛星高精度姿態確定方法等技術瓶頸,衛星圖像導航配準精度達「1像元」,在3.6萬公里高空對地拍照誤差控制在1公里內,與美國剛發射之GOES-R衛星相當。
每3分鐘更新颱風觀測
在長達7年設計壽命期間,「風雲四號」 將接替風雲二號「上崗」,每天24小時「執勤」。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能1秒拍500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在國內首次提供閃電預警。「風雲四號」能每3分鐘對颱風區域進行觀測,可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分辨率不夠高的缺點,還將對災害及環境監測、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撐。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接受大公報採訪時指,當衛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後,將提供雲、輻射、大氣等34種數據產品,產品種類、數量及定量化指標料較之前衛星產品顯著提升。隨着「風雲四號」升空,有助建設一套中國迄今最複雜之地面系統,與現有衛星共同構成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觀測系統。「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稱,新系統觀測能力顯著提高,其空間分辨率最高達500米;反應更敏捷,其區域觀測時間分辨率可達1分鐘;光譜分辨率更高,可看到更多大氣和地物特徵,還可剖析大氣,獲取大氣三維溫濕度結構。
助估測PM2.5濃度值
冬季中國北方很多地區被霧霾困擾,「風雲四號」將成監測霧霾利器。張志清稱,「風雲四號」搭載的高光譜分辨率成像儀獲得的資料,可反演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進而得到PM10和PM2.5濃度值,監測大氣污染物時空變化,為污染監測及防控提供重要數據。
「風雲四號」還將拓展其他應用,通過雲類型、雲相態、對流、火山灰、閃電、高空湍流等監測,為航空飛行提供保障。衛星獲得的空間環境探測器數據,可用於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監測,並對太陽活動、地磁環境和衛星運行環境等開展預報服務。科學探索方面,「風雲四號」獲得全新觀測數據,將支持大氣科學前沿性研究,如快速發展對流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