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范長江行動甘肅行」港傳媒學子走進慶陽隴繡企業採訪參觀/大公報實習記者劉曉月攝
兩千年前,絹絹絲綢是中華絲路古道上最受歡迎的貿易品。兩千年後,土生土長於甘肅慶陽的隴繡同樣以其濃烈絢爛的風格,通過新絲路遠銷迪拜,年銷售額達600萬人民幣,躋身中國傳統工藝名片之一。近日,「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甘肅行」來到隴東重鎮慶陽,走進當地著名的隴繡企業,了解被當地人稱為「四大名繡之祖」─隴繡的傳奇故事。 /大公報實習記者劉嘉傑、李寅舟、葉繼潼慶陽報道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隴繡深深滲透在慶陽人的生活中。據當地人介紹,過去凡是慶陽女孩,沒有一個不會繡花;如今,憑着內心熱愛而學習隴繡的慶陽女孩,甚至男孩,也不在少數。隴繡的特點在於針線密集、用色大膽,成品看上去極具立體感。相比之下,江南蘇繡等則顯得含蓄溫婉一些。
42米巨作將登國際展台
投身隴繡藝術近四十年的刺繡大師左煥茸告訴記者,從七月開始,繡娘們就開始合力創作一幅跨越中國五千年歷史、體現絲路古今風物的42米長卷,內容涉及80餘名相關人物、70餘個重大歷史事件,還包括中國33個絲路沿線遺址和77個非遺傳承項目。作品預計於今年12月底完工,屆時將被送至國際展台,與蘇湘蜀粵等中國名繡一同參展。左煥茸表示,「這是一個讓世界了解隴繡的好機會,這幅絲路長卷也是我幾十年刺繡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幅作品。」
拓農村婦女就業渠道
記者走訪當地隴繡業的龍頭企業─慶陽凌雲服飾集團了解到,企業會為農村婦女免費提供刺繡培訓,新手大約培訓三個月,就能夠參與隴繡製作。同時,農村婦女還可以兼職的方式製作隴繡香包等產品,更可以將工作帶回家做,兼顧家務和農活,當地更有「閒時繡香包,忙時做農活」的說法。
為了讓農戶就近工作,省時省錢,慶陽凌雲服飾集團在當地七個縣中的農村地方設立生產點,覆蓋了約五千農戶。據了解,當地農村婦女製作隴繡的底薪大約在600到1000元人民幣,另有成品提成,例如每繡好一個香包可以有50元的額外收入。目前,來自農村的繡工收入已達慶陽市人均收入水準。
創新機繡 降成本利推廣
由於人手刺繡耗時長、成本高,所以銷售價格一直比較昂貴,一個普通香包就要120元左右。慶陽凌雲服飾集負責人張志峰告訴記者,公司已研發仿人工的刺繡技術,現在,八成的隴繡產品用機器去繡,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較便宜,百姓更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機械化生產能夠降低基礎工藝的難度,提高規模產量,更有利於隴繡的傳承與推廣。
張志峰還談到,如今隴繡在海外也漸漸打開了知名度,自己的公司曾為迪拜的國王和皇后送上隴繡紀念品,並深受對方喜愛。慶陽凌雲服飾集團甚至在迪拜設立了分公司。他還透露,現在公司出口到迪拜的隴繡產品,年銷售額約有600萬人民幣,佔公司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