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拓華語片市場/于冬:走出「博納+香港導演+主旋律」新路

時間:2021-12-01 04:25:37來源:大公报

  圖:《長津湖》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卻沒有讓觀眾產生割裂感覺。

  如何評價博納和香港電影圈的關係?能撐得起這個話題,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于冬與香港電影界的不解之緣。在11月艷陽高照的花城廣州,于冬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應該是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多的內地電影人,六次之多。」回溯18年間,博納與香港影視圈的深度合作,于冬不願用一個模式來簡單概括。他認為,當下票房和口碑齊飛的《長津湖》,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次全面檢閱,更是內地和香港電影人合力共塑優秀華語電影的最好詮釋。\大公報記者 胡若璋 帥誠

  「你們都看過影片了嗎?在觀影中應該看不出哪些是哪個導演拍的吧?」端着一杯咖啡入座的于冬,在正式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前首先拋出他的關切。電影《長津湖》以57億元票房(人民幣),刷新中國電影票房榜。區別於以往名導演扎堆的拼盤電影,由三個導演共同執導的《長津湖》,觀眾在觀影時並沒產生割裂感,這一點讓于冬暗暗得意。

  在于冬看來,《長津湖》如果不是三位導演各司其職,一個導演拍反而會拍出短板。對此,他有自己的解讀:陳凱歌在時代氣息方面的拿捏比較穩妥;林超賢在戰爭場面的設計精巧上更勝一籌;徐克在電影完整性和生動的情感表達中很細膩。

  攻主旋律大片 港導成王牌

  主旋律商業電影,為何能屢屢奪冠且不斷刷新中國電影的票房榜單?于冬給出自己的解答:是天時地利人和,也是關照當下現實生活的需求,更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發展的一次化學反應。其中《長津湖》影片中,95%以上的特效製作幾乎由香港的後期公司和團隊主力完成。

  時間軸回到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由此,不少香港知名導演紛紛北上,開啟了合拍片的大潮。與此同時,于冬率領的博納也開始了與香港電影業界的深度合作。此後五年間,約有80%的香港電影都通過博納北上。其中,還不乏整包發行模式。另一方面,博納也積極牽手王晶、徐克、林超賢、劉偉強等風格各異的香港導演,逐漸走出了「博納+香港導演+大製作」收穫口碑的商業大片模式。

  第二個明顯的轉折點是在2014年。博納攜手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獲得成功,讓于冬開始全力轉型到主旋律商業類型片的創作方向。

  「香港導演、製作人反而能夠更好地駕馭這些中國主旋律題材,並以更貼合觀眾的口味去創作。」和香港電影人合作越久,于冬對那些年,香港年產故事片300部以上的製作能力依舊驚嘆。工業體系的構建、專業人才的培育,香港影視黃金年代的生產力和創作力,在如今的華語電影中,實力依然卓絕。

  從2014年至今,博納出品了「山河海三部曲」「中國驕傲三部曲」再到如今的「中國勝利三部曲」,九部主旋律商業影片均為香港導演執導。可以說,博納往主旋律商業大片主攻時,香港導演也一併轉型為該類題材的「老炮兒」。

  灣區設公司 扶掖香港新銳

  「這也是文化溝通、文化相通的雙向結果。」于冬如此闡釋。回望過往,在促成內地和香港電影圈合作方面,步履未歇的他也打趣說:「我應該是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多的內地電影人,粗算也有六次之多。」

  「繼續融合,仍舊是大勢所趨。」于冬直言,香港電影的市場或將越來越小,這個「小」不是因為它自身變小,而是它對比的內地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于冬還清晰記得,2003年,內地電影市場大約是15億元人民幣票房的體量,當時香港的電影票房差不多是15億港元。但放眼當下,內地600億票房(人民幣)成績在前,香港卻還是在10億(港元)的成績線徘徊。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應運而生,博納影業也乘着東風在廣州南沙設立公司。落地大灣區一年,博納用《中國醫生》交出首張成績單。「我希望能夠投資更多香港青年導演的電影,他們完全可以做到初生牛犢不怕虎。」恰如導演莊文強曾感慨:寫過很多故事,很多劇本,但沒有人投資。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都是于冬老闆投資,他真是比較大膽。

  善於挖掘新人導演的于冬也大方表態:想投資更多年輕的香港電影人的作品,讓名導帶路為青年導演做監製,博納這方面的資源儲備足夠豐富。在于冬看來,《長津湖》的奪冠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獲得的一次全面檢閱,也是博納攜手香港電影人凝心聚力的最好詮釋。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