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眾星頌百年系列5/施揚平:武術與電影相倚為強

時間:2021-06-28 04:23:32來源:大公報

  很多人熟悉電影《少林寺》,因為它是第一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的電影,甫上映便創下萬人空巷的超高票房紀錄。而當年年僅17歲的李連傑以及他的武術隊員們,憑藉着真功夫,於中國乃至全世界影壇掀起了一股新武術電影熱潮。如今,在這部電影即將上映四十周年之際,大公報記者專訪電影的副導演施揚平,跟隨他的講述,了解當初拍攝《少林寺》原來受到廖承志與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的關懷與支持,抽絲剝繭出這部電影背後折射的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大公報記者 管 樂、徐小惠

  施揚平一九六八年進入鳳凰電影公司之時,被稱為長鳳新的長城、鳳凰、新聯三家愛國電影公司已歷經五六十年代的輝煌,沉寂了一段時間。長時間以來的人才流失和人員老化,令長鳳新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生存與發展的問題。「那時候,廖公(廖承志)一直很關心長鳳新的發展和生存,一九七九年,他在北京接見了長鳳新以廖一原為首的高層和主創人員。」

  張鑫炎「臨危受命」

  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不僅是廣東人,更曾在香港工作,與香港各界有着長期密切的聯繫,對長鳳新一直關愛有加。廖承志對武打電影情有獨鍾,姐姐廖夢醒曾告訴施揚平,他們姐弟二人都曾跟孫中山的保鏢馬相學過武術,所以他懂得武術、喜愛武術。廖承志曾對李小龍的《精武門》讚不絕口,還說,這不是一部很好的愛國的影片嗎?那場會議上,廖承志提出了很多關於長鳳新再次發展壯大的意見和方案,「其中一個就是說,你們拍《少林寺》。」

  廖承志提出拍攝《少林寺》後,新聯電影公司首先請纓、承接下拍攝任務,由公司董事長廖一原親任監製,同時定下資深粵語電影人陳文為導演。一九七九年年底,電影《少林寺》開機,廖承志寄望以《少林寺》的成功作為曾經輝煌的香港愛國電影事業復興的動力。

  作為第一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的電影,各方都對影片的質量慎之又慎。電影開拍一兩個月後,因覺得效果不好,加上陳文生病,於是推倒重來,換了如今《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擔當重任,張鑫炎所在的長城製片公司在此時加入到《少林寺》的項目中;施揚平也被張鑫炎相中,從鳳凰影業公司藉調到《少林寺》作為副導演。

  廖承志對電影的拍攝亦十分重視,曾多次派助手到劇組了解進度。施揚平憶述說:「他的助手曾經提出要修改劇本,但我們沒有接受他的意見,因為劇本已經完成,如果掐掉一些內容,就連接不了上下文。」

  觀影人次無出其右

  一九八二年電影先後在香港和內地上映,憑藉引人入勝的情節、扣人心弦的打戲,一時萬人空巷、一票難求。電影在香港的觀影人次突破一百萬,票房創下一千六百一十六萬港幣的紀錄;在內地單單城鎮發行的三十五毫米拷貝九個月觀影人次(總票房除以票價)就達到二點七億(來源:原中影公司總經理胡健《爭取電影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這個紀錄至今再無華語電影能望其項背。

  有人說《少林寺》的成功,在於在一個恰當的時間,找到恰當的人。「他(張鑫炎)接手以後,提出了兩個主要條件,一個是他要修改劇本,第二個是他要用真正的武術運動員來演出。」施揚平說。用真正的武術運動員來演出,這在過去無甚先例。「公司當時聽了以後說你要改劇本,可以;但你要用武術運動員來演裏面的角色,胡搞。」面對有關運動員面部表情等缺乏電影演出經驗的質疑,張鑫炎十分堅持。施揚平言語間難掩對張鑫炎的認可與欽佩:「當時很多人等着看他笑話,但最終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一九八○年前後,武術不再作為全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對於武術運動的何去何從,武術界裏一片愁雲慘霧。「那時的資源都向奧運項目傾斜,武術就沒獲撥很多資源,所以很多武術隊沒有更多的經費,人心慌慌。」

  培養初代武術指導

  《少林寺》的出現,令當時的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下稱「體委」)看到了武術運動的新出路。體委對《少林寺》的選角工作大力支持,劇組在一個全國武術比賽當中挑演員,「體委武術處的人讓我們隨便挑,想要哪個就哪個;人員發生問題的時候,他們還親自替我們去調整。」最終,包括後來的功夫巨星李連傑在內,一支由二十四名武術專業人員組成的、實力幾乎可以作為國家武術代表團的演員名單出爐,可算得上是中國功夫片最輝煌的時刻之一。

  拍攝過程中,劇組提出要爭兩口氣:一是作為武術運動員要為當時武術的情況爭氣;二是作為電影工作者,為長鳳新和當時比較低潮的電影事業爭一口氣,為長鳳新殺出一條血路。在張鑫炎的要求下,演員的武打動作全部由演員根據角色狀態、地點、演員本身的功夫特點設計完成,施揚平將每個人設計好的動作攝錄下來給導演看,由導演再提修改意見,或者直接以此作為分鏡頭。結果是《少林寺》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齊發的武打風格,「所以我們說,這個影片,既沒有武術指導,也是最多武術指導的電影──因為每個演員自己就是武術指導。」

  「張導演說,他最高興的是,通過少林寺這部影片,他為中國電影培養了一大批武術演員和武術指導。」施揚平說道。《少林寺》之後,華語武打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武師行業也因此興起,不僅片中的武術演員在此之後繼續做武術指導、拍武打片,內地各個省市的武術隊隊員也都參與到了電影行業之中,不僅幫助武術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推廣,也令武術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重要標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