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男導演:探究女性內心

時間:2020-08-06 04:23:18來源:大公報

  圖:《阿飛正傳》中的蘇麗珍(右)受盡情傷

  男性導演拍攝女性故事,多是一種「看她們生活」的客體狀態,但他們卻掌握以男性為主導社會的話語權,故而他們拍攝的影片女角,反映的是他們對女性的一種觀察和塑造。

  從點綴到自我意識

  在香港三大經典類型電影──功夫片、武俠片、槍戰片中,早期如張徹《獨臂刀》、胡金銓《大醉俠》等,乃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龍拍攝的《警察故事》、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等影片中,男主威武勇猛、女主則清純可愛,她們或是男性主導電影當中的調味品,存在感並不強;或是對男主一往情深,在身陷危局時,需要男性的「英雄救美」。

  而綜觀王家衛的電影,當中亦不乏女人身影,但她們事實上多是被男人「塑造」和「看」的對象,女子對男性的愛隱秘而糾結,由張曼玉擔綱女主角的三部影片,都很能凸顯這一點:

  《旺角卡門》(1988)中的女主角表妹阿娥通過一個杯子暗示表哥發現自己的愛意,希望表哥會回頭找自己,但表哥內心只有兄弟情義;《阿飛正傳》(1990)中的少女蘇麗珍,為了愛可以忍受委屈;再到《東邪西毒》(1994)中的歐陽鋒大嫂,內心嚮往美好的愛情,但失意後她卻自暴自棄,以「為什麼要等到得不到才懂得珍惜,如果是這樣,我不會讓他得到」的方式報復男性。

  女人可以為愛沉迷,但不該為男性而活,應有更多自主意識,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的譚家明深以為然,在他執導的影片《烈火青春》(1982)、《雪兒》(1984)中的女性,告別了女人的悲苦和愛的不自主,她們是女性但亦是一個人。

  男權下的女性壓抑

  將「人的意識」昇華的還有另一位香港新浪潮導演嚴浩,由他執導的影片《似水流年》(1984),片中的歸鄉女子張姍姍(顧美華飾)既有清晰的成長脈絡,更承載了導演更多的現代意識和理性──張姍姍不止有「鄉愁」,她所經歷的正是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激烈碰撞。

  「大家說我懂得拍女人,其實我更願意人家說我懂得欣賞女人。」關錦鵬曾如此形容。在他的敘事策略中,與其說他在看女人,不如說他的視角就是女性本身;與其說他讓男性審視女人,毋寧說女性才是審視的主體,他通過《胭脂扣》(1988)、《阮玲玉》(1992)、《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等,深層次感知女人在男權社會下的壓抑和苦痛,而在現代故事《人在紐約》(1990)中三位分別來自兩岸三地的中國女性,她們各有各的落寞:無法言說的性取向、無法返回的家、無法消弭的悲苦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