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戲說女人心

時間:2020-08-06 04:23:17來源:大公報

  圖:《金都》以女性婚姻觀念入題

  從內地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到今年暑假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女演員突破年齡焦慮,或是在舞台上自信地表演,或是在劇中呈現30歲後的「一地雞毛」,她們都努力跳出現實對女性生活空間的擠壓。與之相較,香港導演鏡頭裏又有怎樣的女性故事?男女導演前者「看」、後者「被看」,均以自身經驗拍攝「她者」的「處境」和「突圍」,他們的關注焦點有何不同?伴隨時間變遷,敘事又有了怎樣的轉變?/劉 毅

  女導演:直面女性處境

  女性導演拍攝女性故事,遠比男性導演更有優勢,因為她們更加懂得女人的所思所想,擅長捕捉她們的細膩情感,再說出自己想敘述的「她」的故事,令女性意識、個人情慾、情感糾葛更具可信度。

  個人抉擇無分男女

  香港電影新浪潮時代至今,不少女性導演紛紛拿起攝錄機,表達她們對女性所處社會的關注,譬如個人意志、生活遭遇以及婚戀困惑等議題,為女性發聲。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電影世界,為了擁有同樣的話語權,部分女性導演甚至會收起自己的女性特質,張婉婷便是其中一位。作為一位曾喊出「別拿女性導演衡量我」的香港導演,她以電影作品《秋天的童話》(1987)、《八兩金》(1989)等,消除性別特質,更多着墨於現實的疏離,以及在大時代下的個人抉擇,可說是更多地呈現對於一個時代的關注,女性也只是這個時代的一分子,觀眾幾乎無法從導演鏡頭感知其女性身份特質。

  女人是否擁有了男性特質,才能跟對方一較長短?羅卓瑤的影像世界就告訴觀眾,女子也能成為情愛的主體。作為一個擅長表現女性主體慾望的女導演,揭示女子身處男權社會所遭受的情慾壓抑,諸如電影《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和《誘僧》(1993)中,女性可以勇於追求情慾,彰顯自身需求,成為電影敘事的主要推動力。

  7月20日,第77屆威尼斯影展宣布今年終身成就金獅獎其中一位得主為許鞍華,她成為全球首獲此殊榮的華人女導演。從《女人四十》(1995)到《第一爐香》(2020),這位香港新浪潮導演始終關注中年女性、老年女性、女作家等人的命運,當中最特別的是,對於老年獨身女性在老人院經歷的投射,都是一個先鋒題材。

  平衡傳統與現代

  相比較羅卓瑤對於女性情慾的主動表述,張艾嘉的電影趨向於勾勒「兩小無猜」的溫婉細膩,令愛情回到最純真的狀態,沒有物質的考量、沒有情慾的糾葛,通過《最愛》(1986)、《夢醒時分》(1992)、《少女小漁》(1995)等,展現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的主體性,她們剛柔並濟,有不同於男性鏡頭視角的性格美、氣質美,且有內涵。然而,張艾嘉依然在《夢醒時分》中借助角色王國威之口說出女性困境:「每個人都像過客一樣追求她的美麗,但又不肯分享她的痛苦。」

  以女性作為敘事主體的故事,很難拍出傳統意義上的「大片效果」,這也令它們在千禧年之後並不受主流拍攝題材青睞,但近年依然湧現出兩位個性十足的女性導演彭秀慧和黃綺琳,她們將自己對女性生活的細緻觀察融入電影世界,拍出影片《29+1》(2017)和今年在香港上映的《金都》。

  《29+1》講述兩位女性有不同的人生觀,一個有30歲女性的焦慮,一個卻是十足的樂天派,向觀眾傳遞:「女人30歲一定要結婚,真的有那麼重要嗎?30歲,一切才是新的開始。」而《金都》是一部體現現代社會女性婚姻觀念的作品,片中女性雖然十分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但現實卻是如此殘酷:賭博成風的原生家庭、逼人的生活壓力、假結婚的焦慮,接踵而至。由此可見,她們都在奮力逃脫社會上的某些「約定俗成」,卻難以擺脫世人對於女性婚後必須持家等刻板認知。

  因此,在女性導演的敘事語境中,女性甚少有不顧一切的灑脫,她們在傳統社會框架與現代女性獨立形象之間,艱難地平衡着兩者,想要做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也幸賴有這樣一班女導演,將自身經驗融入蒙太奇世界,道出女性真實的處境,從而為觀眾帶來些許啟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