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Eric Clapton:藍調人生》鮮活的痛

時間:2019-04-25 03:17:13來源:大公報

  圖:Eric Clapton一生寄情結他

  英國結他手Eric Clapton被譽為「結他之神」,《Eric Clapton:藍調人生》(Eric Clapton: Life in 12 Bars)在去年一個以音樂作主題的小型電影節放映後,有朋友感嘆:「外國音樂人的紀錄片可以這麼血淋淋,香港的有可能嗎?」本片將於今個星期在香港有限度放映。

劉偉霖

  影片英文原名所說的「12 Bars」,並不是以「十二間酒吧」來諷刺Eric Clapton的酗酒,而是指樂理中的「十二小節」,亦即是藍調歌曲的一種格式,所以中文譯名及原名,都點出了影片將Clapton的傳奇人生,和他最了得的藍調結他拉上關係。

  1960年代的英國樂壇,就如世界音樂的中心,Clapton與諸多殿堂級搖滾音樂人,在這個時代百花齊放。用稍為簡化的角度去看,許多這個時代的英國音樂人,都在1950年代大受美國的藍調音樂影響,把唱片聽個滾瓜爛熟,然後用結他自己彈出來,再組band,吸收了接着風行全球的美國搖滾樂後,青出於藍勝於藍,披頭四及滾石樂隊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

  音樂解鬱結

  所以我對本片刻畫Clapton的成長,以及他和音樂的結緣感到有趣,原因是影片有意不把Clapton視為這股音樂洪流的一員,而是寫他像一個橫空出世的奇才。正因本片有很大篇幅就是講Clapton的人生,更準確一點說,是Clapton的苦痛人生,所以他只能是整個音樂世界唯一的英雄。

  Clapton的母親生他時只得十六歲,母親把他丟給父母去養,自己先後移居加拿大及德國。Clapton自小認他的外祖父母作父母,成長的環境不缺愛,但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卻墮入了情緒的深淵,而把他拯救的,正是藍調音樂。Clapton幾乎是無師自通,很快便有能力和職業樂手一爭長短,未夠二十歲便成為知名樂手。

  所謂的血淋淋描寫,就是他和披頭四結他手George Harrison的太太Pattie Boyd的不倫之戀。郎才女貌,眉來眼去,欲拒還迎,苦苦相追。《Eric Clapton:藍調人生》的重心正是Clapton和Pattie Boyd的苦戀,憑歌寄意、臨崖勒馬卻又欲罷不能,成就了Clapton的許多名作,但他又因無法克服傷痛(除了愛情,還有親人及朋友的離世)而沉迷毒癮及酒癮。

  本片可算是一個「紀錄片可以比劇情片好看」的例子,一來是Clapton的人生,是編劇作不出來的;二來是編導作了大膽的取捨,省略了許多事情,令「故事」很是扣人心弦。

  但以Clapton的音樂事業來看,我對本片敘述Clapton在隱居幾年(兼沉迷毒癮)後,以個人名義復出的軌跡,有很強烈的疑問,可能就是因為影片太過以「毒癮酒癮」及「Pattie Boyd」作主線,對Clapton這兩方面的困擾看得太重要,低估了他的音樂成就,將他個人事業的頭十年,寫成是迷迷糊糊、醉生夢死的十年。但看他的大碟數量、原創歌曲及正常表演的質素,這段時間反而是奠定了他成為全面音樂人的十年。

  回到本文開頭提及的「血淋淋」,為什麼可以這樣?較表面的原因,是影片得到Clapton的支持及口述,他其實也有出過自傳。不過好像有人說過,自傳唯一肯定真的地方,可能是著者的名字……我想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這些放蕩、悲痛,就是Clapton形象的一部分,「血淋淋」一點點說,這是消費者購買的「Clapton套餐」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消費者就是想知道,這些音樂背後有這麼悲慘的過去,創作者/演奏者心中有這麼大的鬱結,才要用音樂去表達,否則要是告訴你,這個結他手生長在健康的家庭,和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五十年,兒孫滿堂,你又不會覺得這些音樂有那麼了不起。

  放蕩才可愛

  上個星期轟動香港的娛樂新聞,做錯事的當事人,預計會在事業受到極大挫折。搖滾樂手賣的是放蕩不羈,敢愛敢恨才惹人喜愛,當然前提是我買了你一千元的門票,你要乖乖地給我唱足兩小時,完場後你怎壞我不管。但情歌王子賣的是對愛情的憧憬,做錯事當然人人喊打。所以從Clapton的例子,我覺得分別並非西方人或東方人,而是音樂及形象上的分別。

  而且從本片可以看出,許多香港影迷仍然對「紀錄片」有太強的「真實」遐想,以為這個形式的魅力在於揭示真實,其實這是在於將故事說得動聽,而令你覺得很真實。再說遠一點,我覺得本地對紀錄片的欣賞及批判能力,遠遠不足以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加設「最佳紀錄片」獎項。有的話,只會是選出讓人感覺良好的作品,更甚是小圈子之間的互相吹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