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梵高.永恆之門》與梵高對話

時間:2019-01-17 03:17:21來源:大公報

  圖:梵高在野外作畫

  畫家導演祖利安斯納貝爾(Julian Schnabel)繼二十年前的《輕狂歲月》(Basquiat)後,再拍一部畫家傳記片:《梵高.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英文片名的「At」,表示在門前的意思,能否進入還未知,不過以梵高的不朽聲名,大家當然有答案。/劉偉霖

  影片於梵高住過的阿勒(Arles)及死亡的奧維爾(Auvers-sur-Oise)取景,即使影片大部分是英文對白(夾雜法語),飾演梵高的威廉迪福(Willem Dafoe)也是以美國影星的身份廣為人知,但本片有大量知名歐洲影星參與。

  故事聚焦於梵高在阿勒、聖雷米(Saint-Remy)精神病院,以及奧維爾的最後日子。影片以梵高在巴黎結識高更(Paul Gauguin)開始,高更由奧斯卡依撒(Oscar Isaac)飾演,即是《知音夢裡行》(Inside Llewyn Davis)的主角。梵高接受高更的建議,去到法國南部的阿勒,但阿勒沒有他想像般陽光普照,他更逐漸被村民仇視。梵高入住聖雷米精神病院,被迫和真的狂人相處,最後在奧維爾死於非命。

  或許有觀眾對結局詫異。即使「梵高自殺死」是常識,但對他的死,素來有「他殺論」或「意外論」。皮亞勒(Maurice Pialat)一九九一年的版本《梵高》(Van Gogh),隱晦地(不過客觀地正確)只給觀眾看到梵高負傷回到村落,已是一例。假如讀者還未猜到《梵高.永恆之門》怎樣結尾,我也無謂多口了。

  梵高傳記二分法

  梵高的傳記片拍過不少,其實都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嘗試用梵高的目光看世界,或者用他人的目光看梵高。本片、不久前的《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一九五六年的荷里活製作《慾海浮生》(Lust for Life)屬「梵高看世界」,至於皮亞勒的《梵高》與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梵高與提奧》(Vincent and Theo),可以歸類為「世界看梵高」。

  其實誰都看得出本片是「梵高視角」,第一場是沒有畫面的梵高自白,第二場是梵高的主觀鏡頭,邀請村姑做他的模特兒,第三場是巴黎酒館,只有兩個角度:梵高輕視地打量其他畫家,而其他畫家以排斥的眼光看他。

  鏡頭搖得很厲害,同樣,任誰都說得出這代表了梵高的精神狀態。筆者的個人口味,對手搖鏡沒有好感,尤其是我覺得這部片不只是為搖而搖,還要故意搖多幾下。本片自以為暗示,但實際上畫公仔畫出腸,一開始就要講明梵高是個「外人」,在精神病院和神父的對話一場,鋪排梵高像耶穌一樣被人迫害。

  不過有兩個影像特點,我覺得是其他梵高影片做不到的。第一是法國實景拍得頗為肅殺,不帶其他梵高傳記片的懷舊田園風味。第二是有大量特寫,威廉迪福憑本片得到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員獎,大量特寫突出他的演技,但真正特別的,是配角們的特寫,包括飾演精神病院病友的Niels Arestrup、飾演神父的Mads Mikkelsen,以及飾演Gachet的Mathieu Amalric,這些人物特寫令人聯想到默片的表達技巧,他們的臉也像一幅幅風景畫。

  在劇本的層面上,選用「梵高看世界」的觀點,似乎就決定了故事一定是「世界不了解梵高」。反之,「世界看梵高」就多數會引領到「梵高是惡魔」「梵高自己害自己」的方向。而本片的劇本結構,像由一個個「對話」組成,包括他和高更、酒館女東主、弟弟、病友、神父、Gachet之類。其實還有一個對話者:「大自然」,應該至少有兩場戲,都是長達幾分鐘而且沒有對白,去拍梵高在野外作畫,包括一些很老土的、梵高打開雙手轉來轉去的鏡頭。

  還需要再拍嗎?

  而這些對話(除了大自然),都在展示其他人不懂梵高,包括公認最是支持他的弟弟及Gachet,這個劇本都是想突出這兩人懷疑梵高的時刻。神父那一場寫得最差,一來是長,二來是太明顯地道出「世界不要你的畫」。

  導演斯納貝爾說本片是他身為畫家,向偉大畫家的致敬。這令我想起上次談韓片《燒失樂園》時,指出導演李滄東身為小說作家,用兩個小說作家的作品去再創作。但斯納貝爾創作到什麼新作品呢?觀點是舊的,手法表面上和他人不同,但底蘊陳腔濫調,畫出腸地玩主觀視點,拿着攝影機用力搖。既然梵高是一個前無古人,象徵着原始創意的畫家,何苦要用陳腔濫調去向他致敬呢?

  皮亞勒的版本,影像上肯定不夠震撼,但為梵高的傳奇添加了新的角度。筆者雖然不同意《情謎梵高》將靜態變成動態,又將客觀世界全盤變成主觀世界的前提,但至少有新的技術前設,作為出師之名。

  我最介意的是,為什麼還要拍梵高?目的是什麼?梵高生前,世界不懂他。現實是,現在毋須受過美學訓練,人人都看得懂他的畫,反而是古典派繪畫,要專家費盡唇舌向外行人「解畫」。人人用「為觀眾介紹梵高」的心態去拍梵高,潛台詞可會是「我比其他人熱愛梵高」?蜂擁去支持這些片的觀眾及影評,心裏會否因為看梵高而自鳴得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