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一站式」電影公司/田 力

時間:2018-12-20 03:17:15來源:大公報

  最近一影視公司出現財政危機,「債主」紛紛採取行動,不少「財經演員」亦發揮想像力大加分析,認為主要是「一站式」的經營戰線太長,終於吃不消。其實真正的理由應該是,由影視製作發行的本業轉為經營實體店為主要業務,當然也是「槓桿」得太厲害,因流動資金不夠而出現危機,與「一站式」的經營沒太大關係。

  「一站式」的電影公司,最基本要有製作、發行、藝人管理和戲院。打從半世紀前,只有邵氏、嘉禾、金公主擁有以上「一站式」的業務。現在的寰宇、英皇和安樂在藝人管理業務上的規模,亦難與從前幾家公司比較。所謂「一站式」經營並不容易。前述的那家公司的確有戲院、藝人管理、電影製作和發行,可是,在萬多家戲院的內地,只有幾家新戲院的公司完全影響不了排片。藝人方面,管理的不是一、二線演員,也不是重要的資產。至於電影製作,紀錄最重要,有過哪些作品便界定了公司的地位。發行方面與製作一脈相承,沒有好作品發行,很難做得好。

  所以,「一站式」經營的電影公司有很多,能產生協同效應的卻不多。如果是新近在內地建影院的話,就會遇上入座率下滑的打擊。不過,一家電影公司最重要的是製作電影,衡量的標準除了票房還有質素。現時最大市場在內地,某些電影公司在香港票房加了水分,但整體來看作用甚小。電影質素不以票房為標準,卻需要有經驗和有眼光的製片人,這種人才是公司資產。為何導演或其他公司要跟某公司合作,主要不是因為某公司的老闆,而是某公司的團隊和製作人。所以電影公司仍是人的因素第一,「一站式」與否基本上無關宏旨。

  為什麼近年鮮有見到電影公司倒閉,反而多見電影公司以不錯的估值賣盤?主因是現在僅餘的電影公司多是由資深從業員經營,其中一半原來的本業是錄像銷售,對市場瞭如指掌,其餘不是成功的商人便是知名製片人。他們深明市場規律,尤其是音像產品實體店式微的深層意義,自然不會「逆流而上」,所以能繼續經營或全身而退。

  電影公司最佳經營方式不是「一站式」也不是找噱頭,而是從小做起,讓作品發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