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屍殺片場》空有高概念

時間:2018-11-01 03:16:12來源:大公報

  圖:《屍殺片場》以「37分鐘一鏡到底」作招徠

  「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是不少電影人推崇的物事,這個「到底」可以是電影中的一場戲,也可以是整部電影。這種拍攝方法需要精準場面調度能力,演員表現以至各個細節在一段幾到幾十分鐘時間內不能犯錯,被視為是導演功力的表現。日本片《屍殺片場》是最新一部標榜一鏡到底的話題作,究竟這部電影的一鏡到底是什麼把戲?/行 光

  以低成本喪屍片包裝的《屍殺片場》在日本原是有限度公映,於海外影展受好評後,又回到本土作大規模放映,據報票房與成本之比已是幾十倍之數,大受注目。

  顧名思義,《屍殺片場》由電影拍攝的場景開始,山中一座廢棄濾水廠內,導演日暮隆正在拍攝一部低成本的喪屍電影,他一直不滿意男女主角的表現,NG了40多次仍不收貨。當整個劇組疲憊不堪時,真正的喪屍突然殺出,導演認為機會難逢,繼續roll機,於恐怖環境中冒死拍攝絕地求生戲碼,記錄演員們遇上喪屍的真實反應,完全無視包括自己在內,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以上是《屍殺片場》「37分鐘一鏡到底」戲中戲的故事。老實說,筆者看的時候十分納悶,並非因為一向對喪屍題材不過電,而是覺得所謂的「一鏡到底」出了問題。

  觀眾難代入

  一般來說,一鏡到底代表了「戲劇時間」與「真實時間」同步,讓觀眾更容易代入戲劇之中,但還要留意的是,鏡頭視點是「主觀」還是「客觀」。所謂「主觀」是指「攝影機」是存在戲劇之內,比較著名的例子有美國恐怖片《死亡習作》(The Blair Witch Project)和比利時電影《人咬狗》(Man Bites Dog),前者用「真實片段」包裝,後者則是「偽紀錄片」,都是用「主觀」的鏡頭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和驚嚇效果。至於「客觀」視點的長鏡頭,則多見於傳統的戲劇,像日本導演溝口健二的作品,緊張大師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的《奪命索》(Rope)之類,這類長鏡頭往往像旁白一樣,在展示精密的場面調度之餘,提醒我們這是一場戲,我們是在旁觀、偷窺他人的生活。

  噱頭贏口碑

  而《屍殺片場》的戲中戲,正正是一個客觀視點的長鏡頭,那個打喪屍瘋狂劇組的所有成員,包括攝影師都全部被攝進鏡中,觀眾很容易意識到這是一場戲,我們是旁觀者,喪屍對我們沒有威脅。於是,一鏡不剪的長鏡頭在這裏反而製造了抽離的氣氛,讓觀眾冷眼旁觀一場混亂的演出,不明所以的劇情,各種各樣疑似穿崩的畫面,諸如此類在B級片常見,但會通過剪接,「以快打慢」補救的問題。總之,這是一部讓人感到沉悶的「喪屍片」。

  然後,就是多數論者所指,本片的「戲肉」所在——這部「戲中戲」拍攝的故事。即是說,這是一部關於拍攝「一部關於拍攝喪屍片的電影」的「雙重後設電影」。當然,嚴格來說這是「一部關於拍攝喪屍片的電視劇」的電影,而且是直播的,所以拍攝途中不能停機。所謂一鏡到底的電影場面,總是經過反覆排練,甚至反覆拍攝(尤其是數碼攝影普及後),才挑選完成度最高的版本示人。《屍殺片場》的戲中戲則因為要電視直播,所以演出不能停頓,拍攝不能停機,所以那些幕前演員失控,幕後狼狽救場的笑話,才能成立。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直播的話劇,所以不能叫停。只是,戲雖然沒有停,但真的不有趣,既不緊張,又沒有爛到讓人好奇怎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地步,於是連帶它幕後的「秘密」,觀眾也不太感興趣。尤其是,所謂的笑料,不是失意電影人的陳腔,就是常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產片的屎尿屁笑話,都是硬滑稽。對於影視創作和工業,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只能說,這部電影有高的概念,但執行則顯得力不從心。

  不過,一鏡到底這個概念,對那些覺得自己會看電影的朋友實在是太過吸引,單單是有這種處理,就足以讓大家叫好。於是,《屍殺片場》能夠慢慢靠口碑「刀仔鋸大樹」。抓住這點,應該是導演上田慎一郎最聰明的地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