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城市地圖 鬧市尋懷系列/西隅摩星嶺 仲夏回眸/大公報記者 謝敏嫻、李亞清(文、圖)

時間:2020-07-03 04:23:18來源:大公報

  七月仲夏,為避暑氣,睇日落晚霞成為許多人必備的戶外活動。港島西隅尤其堅尼地城至摩星嶺,沿途景觀兼備「打卡」熱點與歷史古蹟,既有西環鐘聲泳棚、西環碼頭(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可在黃昏時分輕鬆漫步,迎海風賞餘暉;也有樹蔭成林的初級行山路線「摩星嶺徑」,探秘二戰時期軍事遺址,日落觀瀾亭、配水庫臨時花園遠眺西陲海峽,樂此不疲遊半日。

  從港鐵堅尼地城站C出口一出來,就是科士街的「石牆樹」。一直向西,來到西寧街的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尋「東華痘局」牌坊,僅存拱門及奠基石隱藏一側。基石上部分字樣或褪色或模糊,配合網上查詢才看清內容:於1910年啟用的東華痘局,當時主要是用中藥治理天花病人以及接種牛痘。隨着天花絕跡,它在1938年交還政府用作傳染病醫院,二戰後被拆卸。這段數十字的簡介讓人無從理解這座牌坊存在的重要性。

  部分古蹟已活化

  其實分別在1894年、1896年,香港曾爆發兩次鼠疫,一些英國官員及西醫生質疑東華醫院以中醫中藥治病的成效。結果政府同年聘任一位華籍醫生進駐東華醫院,這是東華醫院引入西醫的起源,自此成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香港疫症的治療和預防作出巨大貢獻。東華痘局正是由東華醫院所興建。今年上半年疫症蔓延時,防疫及應變機制、公共衞生再次成為社會熱議,而在古蹟維護方面何不多發揮想像,或以科技手段作歷史知識延伸?

  重回域多利道,一路見到很多悉心打扮的少男少女,西環鐘聲泳棚不遠了。走至摩星嶺道與域多利道交界處,「白屋」近在眼前,這座歷史建築前身為域多利道扣押中心,1960年代專門用作羈押和拷問被認為危害英國殖民統治的「政治犯」。「白屋」建築群現已改建為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校舍,古蹟部分活化成文物展示中心,惟到訪當日關閉,無法窺見那段黑暗歷史。

  學校正門對面,正是摩星嶺徑起點。摩星嶺英文名為「Mount Davis」,取自第二任港督戴維斯。在1900年代,為了鎮守香港西面海域,這裏被打造為軍事要塞,從山頂至山腰設置5組9.2吋口徑大炮台,還有射擊指揮總部、火藥庫、營房、瞭望室、情報站等。二戰時期,此帶受到日軍轟炸,存留的炮台、營房等設備,如今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文字介紹稍簡略

  沿路的山坡上時有一些殘缺不全的建築物,四周鮮有通道,也沒有任何說明指示,這些建築物前身是什麼,不得而知。繼續往山上行,很快到達休憩亭,對面又有一座廢棄的長方形建築,外牆依稀看到彩色圖畫和文字,聽途人說,那是舊時的公共旱廁。走到西區獅子亭,終於見到第一座炮台,旁邊只有一個籠統的文字介紹牌。可惜眼前野草叢生,難以想像當年戰爭指揮部的景象,連炮台構造和功能也無從得知。   一路至青年旅舍,拾級而上,抵達摩星嶺炮台的主建築群。先是一大片原是校場的草地,一側又有一炮台。沿着小斜坡上去是一排營房,告示牌與之前的一色一樣。這些營房與山中間均設有間隔為免潮濕,包括電話室在內的數個房間,外牆仍可見當年的迷彩綠色。經過隧道可以到靠近另一則的營房,還有一些瞭望設施,清楚可見整個香港島西面及西南面的海峽。此處的營房設有軍官的浴室及洗手間。一直走可重回校場,基本算是遊遍整個摩星嶺的軍事遺址。

  「摩星」二字甚佳,有星河曠遠之意。山路鬱鬱葱葱,一樹一石皆有掌故,不乏遊客。惟荒廢的炮台及空置的營房,日久失修,缺少恰當說明,稍為掃興。旅遊業界不妨藉此開發更多本地文化深度遊,或串連成完整的指南,以免這些歷史古蹟資源付之東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