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江門處處僑鄉情濃

時間:2019-04-12 03:17:20來源:大公報

  圖:充滿田園氣息的開平碉樓與村落

  如果愛有模樣,我想應該就是僑鄉江門的樣子:一封封來自世界各地、道盡家長裏短的銀信,是海外游子對家的眷戀;一張張不同數額的匯單,是出洋華工支持家鄉建設、支援抗戰、為新中國建設貢獻的證明;一座座大小、設計完全一致的洋樓,是長輩對子女最深沉的愛和無言的教誨……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滿載着深情,在行走中發現,在轉角遇見愛,也許這就是江門的魅力。

  「暢遊灣區」系列四\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祖籍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400多萬,分布在107個國家和地區。說起江門五邑人出洋的歷史,更是久遠,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已有新會人隨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自此之後,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陸續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

  出洋史追溯至唐代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一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台山歌謠,正是近代以來廣東江門五邑地區華僑家庭的寫照,歌謠裏提到銀,其實就是「銀信」。沒有網絡,沒有手機,遠隔萬水千山的五邑人發明了家書與匯款單合二為一的銀信。

  與潮汕地區僑批的叫法不同,江門把這種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間往來的國際移民文獻稱為「銀信」。作為聯結海外華僑與其家人、鄉邦的核心紐帶,「僑批檔案」於2013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

  「批一封,銀二元!」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國時期,台山銀信機構一度達到了數百家之多,最為集中的地方,要數有「廣府人出海第一港」之譽的海口埠。海口埠的建設要追溯到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由於其與香港、澳門之間便利的海上交通條件,海口埠成為廣府先僑出洋的重要港口。可惜的是,當年的舊碼頭在抗日戰爭時期遭遇轟炸,如今只剩一個土坡和一棵大樹。

  從海口埠的海口墟路直通碼頭,時至今日兩旁的騎樓依然保存完好,建於清光緒年間的祠堂前仍站立着威風凜凜的石獅子,莊重肅穆的基督教禮拜堂仍在開放使用。當地人說,當年海口埠銀信業最為興旺的是西隆街,有鉅信銀號、永茂銀號等六家銀號,西隆街因此也被稱為「銀行街」。

  漫步在海口埠,小鄉村繁華不再,遊客只能在那些充滿年代感的建築中,尋找往日輝煌的痕跡。比老建築更能見證當年繁榮的,是一張張陳舊發黃的銀信。2017年5月,台山市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正式啟用,廣場上20根銀信柱高高聳立着,648片燒製的銀信瓷片,將台山海外華僑銀信的緣起、遞送、歷史作用與現實文化價值娓娓道來。離銀信柱不遠處,是一座兩層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裏面按照圓夢之旅、銀信遞送、家庭最大、情繫桑梓、復興之夢、文明之魂等六個板塊,展出了近千件各類反映華僑歷史的銀信圖片和實物。有意思的是,銀信博物館內還復原了銀號、僑眷在家讀寫家書等歷史場景,讓遊客倍感溫馨。

  銀信道出有趣家事

  細細閱讀那些發黃紙張上的文字,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家事:古巴華僑李民弈1930年在信裏跟妻子詳細列出了「女兒親事」的六大原則,包括年齡最好大十年八年之間,要有房有田地,要注意是否有錢財,或者是否出洋人,或是商人等。害怕中間人誇大其詞,李民弈還特意提醒妻子要「探明白方可成親也」。看完之後讓人忍俊不禁,原來時間過去了近90個年頭,家長們挑女婿的標準依然沒多少改變。

  海外華僑不僅記掛着自己的小家,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同樣牽掛。1915年,美國華僑世潤寫信給族人,討論改良村子的事情,並在信中說此事「由金山之人唱(倡)議」。原來,20世紀初葉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五邑僑鄉興起了建設模範鄉村的熱潮,他們還因此率先制定了建村章程,立下了規矩,集股統一建設,因此五邑地區很多鄉村的房屋布局整齊劃一,環境宜人。

  記者在一張1924年的「新安里股票存據」上,看到了五大村規,包括不能違規建築、不得私下轉讓、遺失存據要登記等,由此可見當時僑鄉的鄉村管理已經非常的現代化。「無規矩不成方圓」,近百年前就加入了現代管理的新農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幸福指數應該相當高吧。

  高新科技日新月異,距離不再是溝通的障礙,我們已經很難體會到當年那些華僑家庭書寫銀信時的複雜心情,也很難體會僑眷對銀信望穿秋水般的期待以及收到時的喜悅。我們只能從那些保留下來的文字中,窺見中國家庭血濃於水的親情聯繫,感受廣東海外僑胞一個世紀以來深切的家國情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