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蓮香樓一盅兩件情依依

時間:2019-02-26 03:17:25來源:大公報

  圖:廣州蓮香樓老店

  近百年歷史的蓮香樓早前傳出二月二十八日結業,但它滿載太多港人回憶,三月一日起將易名為「蓮香茶室」,舊貌不變,蓮香樓「結業」前幾天仍吸引很多新知舊雨前來膜拜。踏進酒樓,映入眼簾的是高朋滿座如「賓虛」場面。其特色是沒侍應招呼自己找座位,恍如時光倒流需站在茶客後邊等位。其實,堅持亦是一種生活品味,緬懷並不只有送舊迎新,舊式酒樓一盅兩件的傳統文化未必會被時代淘汰。」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文、圖

  走進蓮香樓,現場雖有些亂,但既來之則安之,記者記得父母教落等位要一眼關七,那枱有人起來便馬上走去「霸位」。這裏准許搭枱,記者坐的一張小圓枱便坐了七個人。大家素未謀面,卻有一個共同話題,就是趁酒家「結業」前來懷舊一番。

  「三唔識七」齊懷舊

  上一代飲茶模式就是「三唔識七」同枱飲茶,各有各傾,好友間談心事,不怕旁人聽到,旁人也當「耳邊風」。說回和記者同桌的客人,談的就是當年的蓮香樓。同桌有一對伯伯朋友、一對情侶、一個台灣女遊客和一個單身男。座位之間只得少許相隔空間,大家皆不以為然,見有點心車推出來就去「搶食」,否則就如「坐以待斃」,吃不到熱烘烘的點心。同桌中以那位女士的男朋友最出力,每次都搶到一兩籠點心回來。客人來飲茶卻狼狽搶食,是難得一見的有趣場面。

  該男士很健談,居於愛爾蘭的他,此行回來探望居於香港的女朋友。男士說:「我出生廣州,清朝後上酒樓飲茶的都是富有人家,沒有平民百姓。廣州蓮香樓和香港這間同樣出名,可是廣州蓮香樓自擴大分店以及改頭換面裝修後,食客數量反而每況愈下,因這不是原汁原味的蓮香樓。結果分店逐漸站不住,能夠保留裝潢的也不及香港這一間。我喜歡香港蓮香樓,就是因為酒樓一切如舊。」其女友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她以往從沒來過此處,並說男友回港知蓮香樓快「結業」便帶她來。問她感覺如何?她說:「很不一樣的酒樓。這裏的陳設,如詩畫、雀籠,頂上的四葉旋轉風扇,讓人感覺好像去了博物館般。」

  他們沒有選擇茶盅而是茶壺,真是同桌上的唯一,其他人都是用茶盅品茶。此時有一位伯伯說:「這間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業,我和朋友不是常來,但見到蓮香樓將於二月二十八日結業的報道,就特地再來。如今還有多少間舊式酒家?兩三年前這裏還有痰罐,不是讓人吐痰,而是用來給客人洗杯碗的盛水器皿,現則換上一個瓦兜給客人倒水。」

  點心要搶執枱要等

  坐於記者旁邊的台灣旅客,可能聽不明白我們說話,她偶然抬頭一笑,大部分時間都是低頭食點心。兩位伯伯離座結帳,馬上有一對妙齡少女坐下。之後她們叫侍應清枱,侍應說:「一陣有人來執。」可是等了五分鐘仍不見人,那單身男搭嘴說:「等多一陣啦!我也等了近十分鐘。侍應有分工的,他不負責執枱,只負責開茶。」原來妙齡少女亦因蓮香樓「結業」在即,首次過來飲茶以及見識舊式酒樓風格。她們還問怎樣叫點心?此時有點心車推出來,單身男指着點心車那個方向,說:「要去搶,唔係無點心食。」

  記者坐的桌子位近廚房,以為近廚得食,怎料竟是「無啖好食」,眼見「來勢洶洶」的客人搶點心,點心車早已被客人淹沒,實在不敢加入「戰團」。看見坐於廚房的女員工吃飯,差不多下午三時多了,她吐了一句:「無日停過!」廚房沒有關上門,眼見一個疊一個的蒸籠,差不多至頂,而且還有好幾筒,但女員工還不時要即刻清洗蒸籠補充,可見日賣多少籠點心?數也數不清。

  究竟是否因酒家宣布結業才吸引這麼多客人到來?女員工說:「日日都爆滿啦!」記者跟對方說,彼此只有這次見面了;她支吾以對說:「三月一日也可以來。」此話令記者費解,想再追問對方時,她已離開忙其他了。此時有位客人伯伯跟記者說:「聽說只是換了老闆,蓮香樓會繼續營業。」

  本來想找一位負責人查問,但沒有一個人閒着,又沒制服辨識,已經插針也插不落的場面,無從入手。記者於是叫了一碟四寶飯等待機會,但上桌的四寶飯,除了鹹蛋是對辦外,其他的如熏蹄、豬肚等都不是燒味。欲問侍應為何「貨不對辦」,但客人太多,記者欲叫停一位侍應也做不到,唯有吃着與別不同的四寶飯。有客人提醒如果點心車推出的點心是蓮蓉包,表示當日叉燒包、大包、雞包仔已全部沽清。

  員工續上班透玄機

  結帳時已近四點,有一位婆婆問收銀員:「是否再見不到你?」收銀員細聲回應說:「你三月一日來,我還在呀。」當記者再問收銀員是否繼續營業,她卻沒理會記者,相信婆婆是熟客收銀員才會答她。婆婆又說:「我特地從奧海城過來,時下酒樓用的都是冰鮮肉,這裏全是新鮮的,好好吃,如果結業,好難找到好吃的酒樓了。」記者曾對一位侍應開玩笑說:「還會請人嗎?」他幽默地說:「你三月一日來上班啦!」眼看員工忙呀忙,當問他們有關結業的問題,有些是語言暗示,有些封嘴,原來蓮香樓結業有轉機。

  離開步下樓梯時,見到一位婆婆在傭人及家人陪同下到來飲茶,但樓下餅店店員說:「婆婆不要上去,茶市收了。」婆婆失望地反問家人:「無得飲呀。」店員見狀再說:「婆婆你上去試試,如果收了茶市唔關我事。」此時有幾位內地遊客在餅店買茶盅和茶壺,更一次過各買四個。記者問他們是否因酒家「結業」才來買,他們說:「是呀,難得嘛。」店員還說:「『結業』就無得買了。」

  先不理會蓮香樓命運如何,但從今次客人的眾生相,印證了一盅兩件的傳統文化未必被時代淘汰。上舊式酒樓是另一種生活品味,尤其是茶盅泡茶,茶葉之多佔盅的一半,經多次泡茶,記者飲的普洱仍然濃黑如墨,沒有茶淡之味。如此,品茶的客人可嘆上一兩小時。

  將於三月一日易手的蓮香樓,記者卻從今次採訪感到世事變幻原是永恆,就如品茶需要時間泡,等位要有耐心一樣,大家不就是等待一個能讓人喜出望外的消息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