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礦山不在,  此情依舊

時間:2018-10-26 03:16:13來源:大公報

  圖:何志從(中)帶妻兒重遊舊地 鞍山探索館供圖

  礦村依山而建,生活雖然簡樸,但村民總能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智慧,靠山吃山。六十五歲的何春蓮是馬鞍山礦工二代,一家人生活在礦村,從小就學會分辨山上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村民在山上種有山稔,每年都會長出肥嘟嘟、酸酸甜甜的果實,收成時他們會拿到村外去賣,一個斗令一杯,可以幫補家計。雖然何春蓮已遷出礦村,但仍會到位於馬鞍山村內的「鞍山探索館」,用糯米粉和雞屎藤製作美味的客家茶果,與參觀礦村的市民分享。

  對於六十四歲、信義學校舊生的何志從來說,他記憶中的礦山生活,家家戶戶生活都是很貧苦,不少是生了很多孩子的大家庭,所以小孩自幼便要做家務。他印象頗深的是恩光堂(現為鞍山探索館)不時會派發衣服、罐頭、牛油和麵條等,對村民幫助很大。志從說起小時候上學前都要揹家中的農作物到恩光堂對出的天光墟去賣,放學後要到田裏鋤地和澆水,假期時還要上山斬柴。他最難忘「冬天時大清早洗菜去賣,手指頭都凍到僵曬」。

  志從笑言,那年代生活逼人,造就孩子自小就要樣樣事都懂一些也比較能捱苦,雖是粗茶淡飯的生活,但人們都很珍惜,他仍記得自己很多時都會把握學校放午飯的一個小時,跟其他小孩一起到附近的小溪捉漁。回憶在信義學校的學習生活,志從提到每年的聖誕晚會和報佳音活動,一群人一起開心地唱歌和做話劇。另外,校內只有兩個籃球架的爛地籃球場已是他們跟全村很多孩子的主要活動場所。

  志從在山上的信義學校由小一讀至小六畢業,中學後考進浸會書院的社會學系,入讀大專院校,成為村裏少數的高材生。後來,志從離開了馬鞍山村,在浸會書院畢業後主要從事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退休後連同妻子和兒子一家回到以前在馬鞍山村的舊居居住,並經營農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