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防止自殺/主動關心預防自殺悲劇

時間:2021-09-26 04:25:44來源:大公报

  圖: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人們的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早前公布2020年香港的自殺數據,低於2016年的國際水平。有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不可將自殺數據與抗逆能力直接比較,否則有以偏概全之弊。

  生命只有一次,絕大多數人當感受到別人的關心,就會打消求死的念頭。\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博士說:「人們遇到逆境的時候,會出現不同的壓力反應,包括身體出現毛病或精神心理等疾病。有些人會用工作、煙酒、毒品等麻醉自己,更甚者是輕視生命而自殺,這是其中一個現象,因此,自殺率低也不代表社會的精神健康指數上升。而自殺可以是抑鬱症症狀之一。過去10多年,每年實際的自殺人數是900多宗,2020年對比2019年輕微減少了70多宗,但數字不是過去10多年中最低的。是故要清楚每個年齡層的特徵和需要,再比較其他機構的數據,才可以作較全面的分析。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引述去年死因裁判法庭報告,自殺死亡個案有過千宗,自殺率上升至13.61(每10萬人有13.61宗)。其中60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個案較2019年增加4.8%,為1973年以來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限聚令』下,情況令人憂慮。」

  尋求協助非弱者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2020年60歲或以上女性的自殺率較2019年上升,這個組別的特徵為失去伴侶、獨居和有非同住子女。對此甄梓竣說:「我認為長時間的防疫措施讓長者(特別是女性)未能運用本身的抗壓優勢,即透過社交溝通去減壓,未能與老友記每天相聚,可能增加了長者孤獨的感覺。」

  他續說:「去年60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每10萬人有約21宗)明顯比青少年高,亦是各群組中最高。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包括學校壓力、感情困擾、精神健康、家庭衝突等。社會一直有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但礙於保守文化,人們總是忌諱去尋求協助,期望社會能以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和談論精神健康,大眾減少對情緒壓力的負面標籤,也不要低估精神健康對個人生活以及各個層面的影響力。有人認為表達情緒壓力就是弱者的表現,這個錯誤的說法令很多人沉默和逃避。提升社會大眾的抗逆力,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連繫很重要,加上多元化容納不同的聲音,鼓勵不同人士參與和決策,而不是要求別人跟從自己的方法。同樣地,大家要接納社會的多元觀點,以及對不可預計和不確定的事情要嘗試接納。這些都要從根本性作出改變,華人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究竟怎樣在每個人心中執行?正是當下十分重要的事情。」

  別忽視情緒壓力

  甄梓竣表示,有自殺念頭的人很少會向人透露,想預防悲劇發生,就要多關心他們。

  他說:「人有自殺的想法,不會被社會、家人、朋友認可,甚至否定其感受,所以他們不會開口求助。如發現別人的心情和行為有所變化,可以簡單地問對方三個問題(見另文),讓他們說出自己隱藏的想法。很多人不是真的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有一份無助和孤獨感,亦怕影響到身邊的人。有些人會像交帶身後事一樣拜託別人,例如若自己不在時照顧其親人和寵物,或將重要的物品贈送給別人,又或者和其他人越來越疏離,就像要在其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慢慢消失一樣。這些都是重要的先兆,我們能夠多關心身邊的人,其實就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至於男女的抗壓能力,甄梓竣指出男性因較少向別人求助,不同女性較願意以溝通尋求協助。有些家長從小教導兒子要堅強,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需要,事實上,不去處理情緒問題,不等於沒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