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病人為何錯失治癌時機\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朱偉星

時間:2019-01-07 03:17:56來源:大公報

  圖:很多人都會服用中藥保健品,也有看中醫的習慣,但本地中西醫仍未有真正合作的平台

  陳婆婆85歲,三天前由兒子陪同來我診所治療她的面部腫脹。她在去年三月因牙齒疼痛去看牙醫,牙醫告訴她需要接受手術。她考慮到年紀問題而沒有接受。但痛楚一直維持,結果去年六月再去廣華醫院求診,當時腫脹已經蔓延到下巴和左耳的前端。同樣醫生告訴她有需要接受切除手術,但她和兒子都很猶豫。她的兒子從朋友處認識到一位中醫,取得一個「獨步單方」,據說是可以消除瘤腫的,她吃了二十天之後大便出血,但同時左下巴的腫脹減了少許,並有血水流出。他們認為這是改善的跡象,就一直服用這中藥。但此後出血的地方一直維持,每天都有血水流出。

  初期對手術猶豫

  這位婆婆來見我時已有兩星期一直因為疼痛以致不能睡眠,不能進食。我在檢查時見其左邊腮部位置有明顯的硬塊,並沿着顎骨延伸向下巴,近下巴處有一未愈合的洞口,有血水滲出。一看心知不妙,用電筒照向她的口腔,就見到一個2.5公分直徑的蕈狀瘤(Fungating tumor)在左邊口腔內側第二大臼齒後。能有時間發展這樣大的瘤腫在現今香港已經比較少見,因為一般個案在早期出現時,已經會進行干預切除。很可惜這位老人家因為想避免手術而讓瘤腫長到這個地步!

  我解釋給病人和她兒子確實情況,到了這個地步,如果要進行一個切除手術將會是一個大範圍切除,左邊面部包括顎骨都可能需要切除,留下的缺損未必可以完全修補,是否值得是需要家人去決定的。一般而言會先用評估瘤腫實際大小,在附近組織和骨骼侵入程度,並確認是否已經有遠端擴散,才去決定是否進行治療性手術切除。第二種處理方法是紓緩治療,如果覺得不值得全面切除的話,可以考慮進行局部放射治療讓瘤腫縮小,以減輕痛楚和進食方面的困難。但隨着時間瘤腫將會再次增大。

  無相熟家庭醫生

  婆婆和她兒子覺得需要去考慮是否再做進一步治療,所以要求只是暫時幫助她處理症狀。所以我處方了止痛藥減輕神經痛的程度,並且嘗試用抗生素,希望藉着控制細菌數目暫時減少出血的程度。三天後她來覆診,疼痛減少了,出血情況也有改善。但一星期後她兒子給我電話,說出血的情況又回復嚴重。在電話中我建議他帶婆婆去廣華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這位病人的情況令我很感慨,因為一般而言這樣嚴重的癌症個案在西方社會已經屬於所謂「Textbook Case」,意思就是只有在教科書才能看到。現在發達地區的醫療都強調及早的診斷和治療,避免病情去到嚴重才處理。這個案的關鍵不是醫療失誤,照顧她的牙醫和廣華醫院的醫生都已給了正確的建議,可惜的是病人和親屬聽不進去並及早採取正確治療,中間我相信有幾點值得討論:

  一、香港一般市民並沒有他自己的家庭醫生

  醫生和病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一個互相信任的關係,如果病人等到有病的時候才急急去見一位專家,或去醫院求醫,醫生的建議如果對病人影響大的話,病人未必能一時之間聽得進去,往往選擇了自己喜歡、接受的方法,結果引致延誤治療。

  這不一定是專科醫生或醫院醫生的問題,因為專科醫生特別是公立醫院的專科醫生,工作量極之繁重,他們能夠花很多時間慢慢解釋的機會不多。而病人做決定之前真的需要慢慢去咀嚼醫生所講的內容,再問問題去清晰自己的思路,才能做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如果病人有一位自己信賴的家庭醫生,聽了醫院醫生或專科醫生的建議,把這些內容告訴家庭醫生,讓家庭醫生再慢慢替他分析,幫助病人去明白什麼是對他最好的選擇,這個過程會事半功倍。

  關乎中西醫定位

  二、中西醫在醫療系統內的定位問題

  香港的醫療系統一直以來以西醫為主導。政府直到上世紀末才開始投入部分資源推動中醫藥的培訓、訂立執業的標準,但中西醫的交流仍然極為缺乏。大部分西醫對中醫的認識極為貧乏,同樣中醫亦極少和西醫有進行某種程度的交流。傳統以來大部分西醫都只看到病人同時使用中藥而產生的不良後果,而未能看到中西醫藥配合的好處,對病人接受中醫治療偏於抗拒。造成病人既看中醫又看西醫但兩不相告的情況,陳婆婆的例子正好就是當她的個案沒有西醫繼續跟進,而她使用中藥並沒有監控真實成效,造成治療的延誤,把一個嚴重病在發病初期能夠適當治療的機會白白失掉。

  按政府計劃未來將會在將軍澳建立一間中醫院,這中醫院的出現正好成為一個契機,適當地引入西醫的參與,讓這間中醫院成為一個中西醫可以交流的接觸點。通過治療病人,對疾病的科研,建立一個中西醫可以合作的平台。那麼,這中醫院的建立將會更有意義。

  三、近日聽到一些病人和朋友的回饋,已確診癌症的病人被轉介到醫院管理局的專科等候期可以長達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個對我來講是十分愕然的,因為在我離開醫院管理局之前,醫院管理局的制度仍是癌症病人在兩個到四個星期之內就可以接受診斷治療。我希望這個不是新的政策或方向,因為不少經濟不足以去私家醫生進行癌症治療的病人,如果要等候那麼長時間才能見醫生的話,他們寶貴的治愈時機將會失去。這將會是一個很可悲的現象!如果這個現象真的廣泛存在,很難怪像陳婆婆這樣尋求獨步單方以求得到治療的個案,以後繼續出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